纺织强国 教育乃不竭动力
发布时间:2010-07-21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纺织业飞速发展的背后,不能忽视一股强大的支撑力量,那就是纺织教育。正是众多纺织院校培养出一批批行业英才,根本上推动着中国纺织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章来源于纺织资源,请各位网友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纺织资源查看。
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世界纺织业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制订的纺织强国规划中,计划用10年时间,在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实现纺织强国要建立在四个层面的基础上:实现科技强国、实现纺织品牌强国、实现纺织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杜钰洲强调,这其中,“人才强国”的实现直接决定了前三个强国目标的实现,是整个行业产业调整与转型升级最为核心的部分。
纺织业渴盼高素质人才
今年6月底,上海纺机展期间。杜钰洲会见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爱德华?罗伯茨时再次强调,中国纺织业当前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人才。
如今,现代纺织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棉麻丝毛的纺织概念,而是融入了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三大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大纺织学。服装已经走出过去的大纺织概念自成体系,纺织品不只是起遮寒蔽体的简单作用,其发展已向多功能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舒适、美观、新潮成为纺织服装产品的时代特色。纺织品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让民族纺织品文化为世界所认知、接受,这种现实背景对纺织教育、纺织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院长徐青青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纺织业的发展要求院校对传统的纺织理论加以梳理整合,并要求纺织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综合化、基础化和工程化,纺织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纺织型。
我国现在虽是纺织大国,但还称不上是纺织强国,要想实现纺织强国梦,就必须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实现转轨改型,即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先进设备密集型行业,实现产品高附加值、个性化、功能多元化,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国家和企业加大技改和投资的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当前,纺织行业的人力资源是否充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行业的主要技术力量除依靠企业自身培养外,还要靠各类纺织服装院校输送。学生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纺织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经济背景下,行业更加感觉到沉重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教育,中国要完成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离不开纺织教育。
现代纺织要求教育变革
2009年获得“纺织之光”教育奖一等奖的16个项目,涉及面料、纤维、机械、服装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充分说明,建立与现代纺织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在纺织教育探索的重要课题。
过去的几十年,纺织一直以传统、粗放加工业的印象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在这种背景下,纺织教育采用了很强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学科缺乏交叉渗透,覆盖面不宽,课程设置多。教学内容重工艺轻设备,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科学研究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及跨学科知识,难以适应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职业岗位。
现代纺织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岗位的特征来设置。走纺织与服装结合、纺织与化工结合、纺织与计算机结合、纺织与贸易结合的道路。
以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为例,该学院拥有贯穿纺织产业链的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置,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以纺织产业链为特征进行人才培养的学院。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谢春萍介绍说,纺织产业链包括纺织、染整和服装,如果按照专业组织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就业后大多对产业链认识不足,要再经过专业实习来适应工作。为此,从2004年开始,纺织工程学院提出了创新与工程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所在学院产业链学科的集群优势,并根据纺织行业的特点设计知识结构的复合,从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所有学生学习打通学科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本人的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较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该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理论、产品设计方法和生产控制过程。第八学期,学生可根据就业等情况,可跨专业方向选择导师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现学生的第二次选择,成效显著。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对于纺织行业而言,产学研结合已不是陌生话题。如何不让院校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也是行业一直探索、研究的课题。
目前,纺织工业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机制对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记者采访多所纺织院校,校方均表示,根据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企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已成为高校应用研究课题和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往往要求学校提供成熟技术,拿来马上就能产生经济效益,而对技术基础或应用基础的研究,舍不得投入。这就需要国家对某些基础性学科研究给予政策支持,以确保科研人员能安心从事工作。另外一些学校内部存在着“上水平”与“求生存”的矛盾,加上内部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科研存在小型化、分散化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科研改革的一个难点。高校直接参与纺织企业技术进步的重大项目,是关系到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培养和锻炼中青年教学骨干、造就新一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大事。
从师资队伍建设看,通过“产学研结合”,教师有机会参加重大工程项目和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消化吸收,业务上得到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也获得知识更新的机会。以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上岗学习,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编写教材。并从企业请来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交流、探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凡是产学研结合得好的,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为此建议主管部门要限制国外设备和技术的重复引进,大力鼓励组织消化吸收。重大工程项目或引进设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应从政策上保证高校参与,高校通过合同形式参加合作攻关,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保证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使年轻人获得锻炼机会。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这些学校将责任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在学校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上发挥创新精神,在院校教育改革中发挥骨干作用。例如武汉纺织大学对于一些教师、在校学生的科研项目,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科研补贴及奖励。用学校一位部门主任的话说,对这样的事,学校就是贷款也要给教师发奖金。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