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企业走进非洲
发布时间:2010-07-21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为给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走进非洲提供机遇,7月12日,青岛成立了青岛中非商会。近年来,作为新兴市场的非洲,成为岛城企业新海外投资地的趋势日益明显: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对非进出口 12.6亿美元,其中出口 8.1亿美元,增长 26.8%。
更适合民营及中小企业
在遥远辽阔的坦桑尼亚,上至总统部长,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有一位“青岛先生”,他就是青岛中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管洪忠。
管洪忠是位名副其实的“老非洲”,每年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呆在非洲。 他早年曾作为中国派驻坦赞铁路专家组的一员在非洲生活两年,1997 年,他创立了青岛中坦贸易有限公司,凭借重信守诺,公司的市场也越做越大,成为了坦赞铁路的主要供应商,几乎包揽了坦赞铁路向中国采购零部件、材料、物资的所有订单。
中坦公司为岛城企业“走出去”拓展非洲市场,趟出了一条“以小搏大”的成功之路。当初中坦公司在青岛“走出去”的企业中,并不起眼,而且在创业初期,也有人质疑管洪忠“为什么选择非洲而不是欧洲”。但他坚信,非洲市场潜力大,投资少、产出大,非常适合中国的民营及中小企业“ 以小搏大”。管洪忠说:“国内企业在非洲投资一般以贸易起家,很容易打开当地市场。在逐渐了解市场发展潜力后,企业就可以投资实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企业也就面临着一次做大做强的机会。而且在非洲建厂也能有效规避欧美国家设置贸易壁垒,企业可将非洲作为进军欧美的跳板。”
新的投资“热土”
“中坦”在非洲的成功并非个例。近年来,青岛与非洲的经贸、文化、人员交流不断,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建集团以及青岛地恩地集团、青岛通用铝业等一大批企业在非洲开展投资贸易,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据了解,当前,中非贸易合作主要集中在经贸和加工业,包括消费品、建筑材料、机电产品等,而这些多是青岛的优势产业。“企业走进非洲可以从搞活市场入手。纺织品、小五金等产品在非洲的需求很旺盛。”青岛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在管洪忠看来,这次中非商会的成立,为青岛企业“走进非洲”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不仅有利于走进非洲的本市企业开展经贸交流,也将为准备前往非洲“淘金”的企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尽快本土化是前提
尽管业界多认可非洲发展机会,但不容忽视的是,投资非洲风险也不小。比如,非洲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法律法规尚待完善等等。这就使得企业在走进非洲的时候,既满怀信心,又心存畏惧。企业如何才能在非洲安身立足?
“应该尽快实现本土化。”海信国际营销有限公司非洲销售部阿尔及利亚办事处经理司胜坤说:“北非的GDP 保持着5%的年均增长,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在努力构建着自己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企业一定要给当地经济作出贡献,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才能站稳脚跟。”
业内人士还建议,在非洲投资的企业要注意规范操作、合法经营,保证产品和工程质量,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企业在获利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报当地人民。如捐给当地学生印有公司名字的书包等,在做慈善的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