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为了聚焦主业,还是为了回笼资金,“出售业务”在大家看来似乎都有一种“自身难保”的意味。尤其是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要“将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后,大家更是发现,行业的“割肉卖身”早已出现,仅今年以来就有众多纺织企业、化工企业出售自身业务、股权、关闭业务甚至是整体并入实力更强的企业,让人不禁百感交集。
8月8日,科思创宣布将增材制造业务出售给Stratasys,售价约为43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95亿元)。科思创剥离的业务包括员工、研发设施、生产资产和在荷兰、德国、美国和中国的办事处,以及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庞大网络。
8月9日,亨斯迈公司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将纺织染化部门出售给SK Capital Partners旗下的昂高(Archroma),交易的企业总价值约为7.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55亿元),该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
7月31日,英国石油公司(bp)将澳大利亚西北部北卡纳文盆地的4个油田的全部16.67%的开采权益出售给新加坡杰德斯通石油天然气公司,这4个海上油田分别是Cossack、Wanaea、Lambert和Hermes油田。
7月6日,三房巷公告称,公司与浙江东翔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东翔)签订了《旧设备拆除转让合同》,将印染车间的相关设备出售给浙江东翔,交易定价2050万元。
6月30日,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帝国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加拿大公司与Whitecap Resources Inc.达成协议,出售两家子公司在加拿大共同拥有的XTO能源加拿大公司,总现金对价为1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亿元)。
6月14日,安诺其发布关于补充审议出售全资子公司全部股权的公告。
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19日与桐乡市龙欣印染有限公司签署了《嘉兴安诺其助剂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全资子公司嘉兴安诺其助剂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及相关资产转让给桐乡市龙欣印染有限公司,公司已于2021年1月19日就上述交易履行了总经理办公会审议程序,公司近期进行自查时发现,本次交易产生的利润占公司2019年经审计净利润的13.99%达到董事会审议标准,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公司于2022年6月13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补充审议出售全资子公司全部股权的议案》。
6月1日,美国杜邦旗下剥离出的生物基产品相关业务及技术正式完成交割,将出售给华峰集团收购,主要包括其在美国的两个生产基地。
5月19日,住友化学宣布决定在2023年3月底前关闭大阪工厂的染料生产设施,并退出染料业务。
4月20日,帝斯曼宣布,以14.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1亿元)的价值将其防护材料业务出售给Avient,交易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拟议的交易包括帝斯曼所有的防护材料业务,其中最重要的产品是Dyneema,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世界上最坚固的”人造纤维。
2月28日,阿迪达斯宣布完成锐步品牌出售,买方是管理多个鞋服品牌的美国ABG集团(Authentic Brands Group) ,成立于2010年的ABG,旗下管理美国百货巨头J.C. Penney、以及Forever 21和Juicy Couture等鞋服品牌。
2月,英威达通知其许多地毯纤维客户,它计划在2022年7月前停止生产尼龙6,6地毯纤维。这标志着一个由杜邦公司在70多年前开创的业务的时代的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多家纺织、化工企业踏上了“卖厂”之路,其中龙头企业也难逃一劫,在各行各业资金链紧张的当下可谓是十分惊人。
尽管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割肉保命”的意味,但在后疫情时代产业链陷入业绩下滑的“滑铁卢”陷阱之时,能够及时的调整业务结构或是剥离非必要的股权、产业、分公司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未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随着龙头企业扩张疆土和兼并收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走上“卖厂”之路。而这种“卖身”之后究竟会迎来聚焦主业的利润回升,还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分崩离析,乃至倒闭解散,将取决于外围环境不断恶化之下这些企业的战略和行动。在马太效应之下,市场将呈现强者愈强、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找纱、找丝就找我
免责声明:本网站尊重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转载、分享等文章内容里的陈述、观点、照片等,保持中立;本网站内容仅供交流学习;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内容、素材涉及版权、授权问题,切勿举报,请与我们联系0575-85751700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