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为15.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季度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如期回升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商品出口额占全球商品出口额的(以下简称出口市场份额)为14.2%,较去年四季度回落了1.6个百分点,为去年二季度以来最低。但笔者在6月16日的专栏文章中指出,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每年一季度都是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年内低点,今年一季度的情形并不意外。同时指出,由于今年初“就地过年”减轻了春节假期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后三个季度中国出口份额的改善或将弱于往年(详见《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对出口影响,不能掉以轻心》)。
国际运费飙升、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被称为中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三座大山”。继年初因疫情防控要求“就地过年”后,6月份以来疫情又有所反弹,波及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在内的20多个省份,疫情防控措施不得不间歇性收紧,经济社会活动正常化受到干扰。5至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环比回落且低于荣枯线。
现阶段出口强劲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不只在于创汇,更在于带动工业生产,进而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去年全国就业人员减少2407万人,一三产业就业锐减,仅有第二产业增加238万人,逆转了2013年以来二产就业人员持续下降的趋势。今年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同比增长22.5%;7月份,每周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47.7小时,连续四个月环比增加,且为有数据以来最长时间。截止6月末,外出务工农民工18233亿人,已接近2019年同期的水平,而上季末较2019年同期还存在负缺口246万人。
关注外贸出口高增长景气背后的隐忧
市场曾经认为,随着去年下半年外贸出口转为正增长和今年疫苗接种、经济重新开放,低基数和订单转移效应消退,中国出口强势难以维系。现在看来却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理论上讲,中国出口高增长将向均值回归。但因为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是非典型冲击,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不确定,因此,也就难以精准预测中国出口的拐点。不过,居安思危,在此高光时刻,一些风险隐患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在海外供不应求,全球买中国货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进口价格指数持续攀升,贸易条件趋于恶化。除1月份外,2至7月份贸易条件指数均低于100,4月份以来更是跌破了9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疫情持续演变造成的经济冲击。全球范围内,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和病毒变异还在赛跑。受此影响,国际物流受阻,国际运费居高不下。如2019年底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上涨2.50倍,其中今年前8个月就涨了85.6%。有些商品,国际运费甚至已经超过了出口货值。即便如此,依然是“一船难求”、“一柜难求”。至于全球“缺芯”造成的汽车和电子产业大幅减产、停产,则是国际供应链中断的典型代表。
短期来看,对中国出口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有助于维持中国率先复工复产的优势,巩固和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
不利的方面,一是打击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延缓全球经济重启,抑制外部总需求。受德尔塔病毒变异的冲击,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数今年6月份起持续回落。不排除10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能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
二是长期受困疫情扩散,海外企业有可能从流动性危机转为偿付危机,增加中国企业出口应收货款风险。今年前7个月,中国贸易顺收小于顺差1317亿美元,与海关进出口额之比为4.0%,虽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却较2019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少收汇1050亿美元,贡献了前述负缺口的79.8%,同比上升39.6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上升11.7个百分点。
三是疫情蔓延造成的国际物流受阻、供应链中断,还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从制造业PMI的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看,去年底以来,除个别月份外,基本都在荣枯线以下,大中型企业回落更多。
长期来看,其隐患更大。近年来,非经济因素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影响加大,主要表现为西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政治施压。然而,经历旷日持久的疫情冲击后,经济全球化讲安全不讲效率将更加具有经济合理性。从长远看,外部政治施压叠加内部经济冲动,将会加速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助推经济逆全球化趋势。实际上,疫情前就已出现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长低于全球名义经济增长的情形。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额相当于名义GDP的44.0%,较2005至2014年均值低了3.8个百分点。
当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一定要警惕避免在“温水煮青蛙”中忽视了这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短期看,要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从外需向内需拉动的切换;从长期看,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尊重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转载、分享等文章内容里的陈述、观点、照片等,保持中立;本网站内容仅供交流学习;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内容、素材涉及版权、授权问题,切勿举报,请与我们联系0575-85751700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