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和“僵尸企业”这两个词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两者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过,仔细想想也未必没有联系。
先说“富不过三”。前几天,笔者参观了位于山西榆次的乔家大院。讲解员详细地讲解了乔家的兴衰:第一代走南闯北,艰苦创业,聚集了一些钱财;第二代继承传统,继续兴业,把积攒的钱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规划建设了乔家大院的一期、二期工程,形成现在参观的旧址。到了第三代,对守业就没那么有兴趣了,更不用说继续创业了,加上客观环境的变化,家族开始衰退,家园的建筑设想也随之泡汤。讲解员的结论是“富不过三”,就是说富裕不会超过三代就要衰退,好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笔者认为“富不过三”既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对的一面。对的是历史上确有不少实例,说明人在富裕的环境下容易不思进取。不对的一面就是也有不少创业者守规矩、讲信誉,扎扎实实地干,不但创业而且守业,三代之后还继续发达兴旺。在我们纺织机械工业中也有不少小微企业兴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在欧洲,家族式的“百年老店”、小型企业有上万家,小小的日本就有2万多家。他们坚持创新跟上时代潮流,至今犹存,还在发展。说明“富不过三”不是历史铁律。
再说“僵尸企业”,这是现在出现的新名词,政府还要出政策、想办法来处置“僵尸企业”,避免出现社会矛盾。所谓“僵尸企业”,我理解的就是一个企业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不但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得靠政府补贴、社会输血才能维持。处置“僵尸企业”也确实是个棘手难题。
反过来说,有些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一时的企业为什么不行呢?真是因为“富不过三”吗?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原因可以肯定,那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的意识观念仍然处于等、靠、要,发展停滞不前,不去创新、不去进取,甚至于拿企业来折腾,形成恶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一个数字中可以看看“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僵尸企业”平均得到的政府补贴是其他企业的3.57倍,仍无法生存。而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正常企业的平均投入则是“僵尸企业”的2.53倍。不思进取,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才是形成“僵尸企业”的主因。
“富不过三”是历史,“僵尸企业”也应当成为历史。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前景,任何一种纺织机械产品都可以纵向提高、横向延伸、拓宽领域,关键在创新。只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增加活力,就可能再创辉煌。当然,对有些“扶不起的阿斗”,停产或倒闭也都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