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服装之都”的江苏常熟,有一条童工链条。中介从云南等地把劳力运来卖给服装厂。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只有10几岁的童工。这些孩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几乎没有休息日。不干到年底,拿不到工资;中途逃跑,可能还要赔偿老板的损失;一旦想离开,老板会扣了身份证、银行卡、手机,甚至使用暴力……而大量使用云南童工的原因是,人工便宜,且容易骗……(背景新闻:中国服装之都常熟被曝买卖云南童工)
本该坐在教室里求知的花季少年却在服装厂没日没夜工作,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从受访者的介绍来看,一家工厂20个左右的工人中,就有5、6个童工。有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到工厂做工。童工比例之高,问题之严重,令人愤怒。发达地区服装厂大量使用童工背后的问题更是值得反思。
反思一,父母对子女没有尽到监护责任,贫困地区政府没有尽到教育责任。《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不少孩子小学毕业甚至小学未读完即辍学,根本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当地政府与孩子的父母显然没有尽到教育与监护责任。所谓“防流控辍”莫非就是说说而已的假把式?而且未成年孩子长期离家未归,并被送到工厂做工。父母对此放任自流,难逃监护失职之嫌。
反思二,涉事工厂涉嫌违法。《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国务院还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些中介组织帮助未成年人虚构身份信息,涉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支出,大量招用未成年人且扣押他们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让他们长期超负荷劳动,甚至使用暴力,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反思三,当地劳动部门监管不力。涉事企业大量非法使用外地童工。相关部门为何疏于组织执法检查,为何不对违法用工行为及时干预制止?事实上,如果职能部门升帐理事,注重日常监管,主动到一线企业查处违规用工行为,并认真受理举报、果断亮剑,谁违规处罚谁。企业违法用工时也会有所顾忌。
退一步讲,即便媒体曝光的个案受到处理,个案查处只有个案意义,修补制度漏洞,加大执法力度,把个案查处转变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法常态,让所有童工重新回到学堂。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