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这句话用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上,非常形象。
产业经济的持续活力源于持续的技改转型,纺织服装行业是典型代表。
近两年来,作为襄阳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产业,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持下,再放异彩,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
“搬”出来的产业新城
9月下旬,经市政府批准,我市新增6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至此,全市20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中,纺织产业园区已经有2个:位于襄州伙牌镇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和位于樊城太平店镇的化纤纺织产业园。
2010年,襄州区抓住沿海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及襄阳城区纺织企业外迁的重大机遇,规划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并于2013年成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目前,园区一期建成面积已达14平方公里,入驻工业项目68个,其中纺织服装项目35个,投产纺织企业13家,在建纺织项目20个,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度达到60%以上,一座产业新城正在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襄州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一些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已经入驻园区:投资55亿元的际华湖北纺织生态工业园项目已落户园区;年生产能力达10万锭的新国缘高档纺纱项目已投产;投资7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的襄阳九天纺织有限公司,产品质量和档次再一次提升。
“转”出来的提档升级
企业唯有持续地推进技改转型,才能确保低成本、高质量,提升竞争力。际华三五四二是襄阳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改造的典型代表。
始创于“八五”期间的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世界顶尖生产设备,去年实现产值5亿多元。公司自2011年10月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先后创建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高支高密家纺面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环保复合面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业设计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企业科技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253项专利,每年研发新产品均在130个以上,开发的木棉多组分混纺纱线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柔洁纺原创技术等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将进军欧美高端市场。2016年上半年,际华三五四二投资7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一些纺织企业借助征地建厂房、扩能改造之机,淘汰落后设备,引入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襄阳泰明实业有限公司纺织扩能项目投资1.2亿元,上半年已征地69亩,一期建设特宽幅喷气生产线、1.1万平方米织布车间,新上的喷气织机、浆纱机等,均为国内一流水平。
湖北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拟投入3100万元,对6.3万锭紧密赛络纺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和产能提升,通过引进精梳机、自络机等设备,将形成4条高档纺纱生产线。
“聚”出来的行业高地
据市经信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拥有棉纺锭310万锭,年产各类纱线68.1万吨;布机2.55万台,年产各类坯布21.9亿米,形成从皮棉加工到纺纱、织布、化纤、印染、服装、家纺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行业总产值为595.8亿元(含化纤),占全省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6,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
未来三到五年,是我市纺织服装企业转型的黄金期,产业将呈现中低速增长,年均增幅在11%左右,而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将有大的改善和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市化纤纺织产业园两大特色产业园区,构筑家纺、化纤、印染三大特色板块,形成枣阳、宜城、老河口、谷城四大产业集群,规模纺织服装企业80%以上进入园区,实现组群发展。
同时,以技术提升、质量提升、品牌提升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军民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中西部绿色生态家纺生产基地、印染及后整理生产基地,培育全国知名的植物基纤维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纺织新材料生产基地,不断提升襄阳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全国轻纺工业名城。
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提高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0.3%;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家以上,打造一至两个国内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