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信泰富汇集众多国际一线大牌,与一街之隔的邻居“恒隆广场”,堪称静安“双子星”,再加上这个区域最早的老大哥“梅龙镇”,俗称上海商业金三角——“梅泰恒”。然而昨天,网上一则有关中信泰富的传言引发关注。据东广记者证实,最近这家商场确实接连关闭了近20家商铺,其中四楼就关了10家左右,但整体关店的传闻并不确切,商场有关负责人表示,业态调整早已开始,只是调整之路并不好走。
商圈人气是反映实体商业的“晴雨表”,逛一逛,便知冷暖。在之前太平洋百货明年关门的消息传出时,就曾掀起过一阵对于“上海实体商业还会‘冷’多久?”的讨论。确实,面对电商冲击等多重压力,实体商业的突围之路步履艰难。业内人士指出,实体商业起不来,根本原因是消费缺乏新热点,因此求新求变成为当务之急。
静安区昨天公布的南京西路商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7、8三个月传统商业淡季中,南京西路则一枝独秀,连续三个月销售额增长超过1成,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就是零售业始终在跟着消费者变。东广记者周导、胡旻珏发来报道:
【当网购早已成为常态、实体商圈的日子是越来越难。作为上海高端零售业的代表,南京西路商圈怎么办?怎么变?红遍8090后的静安嘉里中心给出的答案是——陪着消费者变年轻。运营总经理邓汝舜面对记者很幽默:
(现在你看到空铺、看到调整,其实做商业,我们要陪着消费者成长,我们也要陪着消费者变年轻。老实说,92年的购物者现在都几岁了?92年的购物者,看到一块欧米茄的表,哇!现在是,咦。)
变年轻的嘉里中心,引入了一些看上去不那么大牌的品牌,业态也不仅仅只是百货零售业,没想到最后“小兵立大功”。
(过去大家都是把嘉里看成高大上,但我们高大上的背后或者前面,加一个还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比如说我们的咖啡厅,1010香薰蜡烛,都是让我们换了一个形象,都是非常成功的更换。)
嘉里中心之变,正是南京西路商圈调整转型的缩影。事实上,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消费习惯的改变,实体商业近些年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增大,商业模式和业态调整势在必行。中信泰富广场副总经理朱培樑说,他们2年前就已着手业态调整,但调整之路并不好走。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把所有的铺位填满,那我很容易做到,但是我不想。未来我们对整个商场的定位,打造一个年轻、时尚、带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商业,使年轻的消费者喜爱,吸引更多年轻的、有实力的消费群体。)
“变”是零售业不变的真理,再“高大上”的奢侈品零售业也无法逃脱。作为“梅泰恒”中的老大哥,梅龙镇广场开业时间比中信泰富、恒隆广场还要早好几年,对于眼下的“实体商业寒冬”一说,副总经理陆宏庆并不认同。
(现在其实不是最困难。最困难97年开业的时候,整个南京西路68部电梯,我一个人乘。现在不是最困难,这是一个市场行为。你挑选客户、客户挑选你。)
如今,梅龙镇广场的餐饮比重,已经从最早的17%增加到现在的35%,今后还可能增加。电影院也将扩容,从现在的6个影厅增加到8个。
还有对面的芮欧百货,不仅引进了享有“最美书店”美誉的“钟书阁”,还入驻了不少独一无二的设计师品牌;预计明年年中开业的兴业太古汇,将打造2700平方米的星巴克烘焙中心,这是继美国西雅图后全球第二家星巴克体验中心。静安区副区长周海鹰说,年轻化、体验式消费,都将给南京西路商圈带来新的活力。
(南京西路陕西北路的Prada,在今年底要开一个Prada Village,不单单是卖包,把它的文化、收藏品、简餐,让他的消费者、或者培育消费者进一步体会。再比如说兴业太古汇的星巴克烘焙工坊,不仅仅说卖一杯咖啡的问题,而是让你体验星巴克的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星巴克的咖啡文化到底是什么?体验式消费是南京西路下一步要做的。)】
近年来,不少人将实体商业不景气归因于网络消费的兴起。但实际上,2008年之后,网络消费增速就一直在逐年下降,由于网购物流配送能力接近峰值、物流成本的居高影响商品价格、网购安全等问题,都会影响消费体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分析指出,到2020年中国网购占零售商业比例不会超过2成,这也意味着实体商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对于单体商业体来说,有没有独家商品资源、敢不敢创新经营方式,能否创造更多体验式消费方式等,只有具备自己独特的东西,才能激发出新的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