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桑蚕破茧之困
发布时间:2012-11-05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刚结束的晚秋蚕茧收购战让陆良当地蚕丝加工企业深压力倍增。当地政府不断扶持蚕桑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农民扩大养殖,这本应该是为企业发展需要的原料提供保障。
然而县每逢收购蚕茧的季节,陆良都会出现大批蚕茧贩子,他们不需任何前期投入就将蚕茧原料收走销往外地,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展,还扰乱了收购市场。今年陆良县企业只收购到4500吨蚕茧,而另外一半被蚕茧贩子弄走。
推广出来的蚕桑业
最初在陆良推广桑蚕业,让执行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吃尽了苦头。村民们围困、驱赶到村里的行政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有的甚至抛石头砸工作组的车。
9月底的陆良县,随处可见成片的桑园,虽然已进入秋季,但桑条上的叶片依然碧绿,农户们忙碌着摘桑叶回家养蚕。
黄春光对陆良蚕桑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他是陆良县专门为了蚕桑发展而设置的蚕桑管理局局长。一个县专设一个蚕桑管理局,这在云南行政建制中是独一家。
黄春光介绍,陆良县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这项从清末就在民间出现的农事。本世纪的头一两年里,县里决策者根据地域特点、自然条件,决定本县农业发展方向从扩展传统农业改为在山区发展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在坝区全面铺开种桑养蚕。
陆良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平均海拔1840米,四季如春,土层深厚肥沃,号称“滇东粮仓”,这里也适合种桑养蚕,因四季均饲养出多丝量品种,加上生产的蚕茧茧形大、茧色白、茧丝长、解舒率高,质量达到了全国一流,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是一块栽桑养蚕不可多得的宜桑宝地”。
现在,陆良蚕桑产业已经从农副业发展成为产值过亿的富民产业,“陆良蚕丝被”等蚕丝产品名扬四方。
而最初在陆良推广蚕桑业,让执行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吃尽了苦头。
一百多年来,陆良人一直有养蚕做蚕丝被的传统和习惯,但那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副业补充,远不成规模。
若以此为主业,全家人的开销从哪里来?在这种顾虑下,村民们围困、驱赶到村里的行政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有的甚至抛石头砸工作组的车。
最终,工作组依靠村干部做工作,在一个村建起了几个示范点,技术员进驻到农户家中手把手指导。一年下来,示范户种桑养蚕收益不错。这让农民见到了种桑养蚕的可行性,这才使得推广这项农事的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现在,全县坝区的农民都主动种桑养蚕了。
发展中的产业链
接下来,陆良县还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沿海大型交易市场连接建成信息网络,加快形成全省茧丝绸产品核心交易市场。
陆良县的蚕桑产业自1965年有计划地发展至今,建成了集栽桑养蚕、蚕种生产、缫丝及副产物开发利用于一体的产业开发体系,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和高品位生丝加工基地。
全县现有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东来丝绸有限公司、梅玲丝纺有限公司、银河纸业有限公司、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等蚕丝深加工及蚕桑副产物生产企业。现已逐步形成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茧收烘、茧丝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2009年重组,拥有收烘(茧)站16个,年收烘能力8000吨。丝厂3个,目前自动缫丝规模达6800绪,可年产生丝510余吨,实现产值1.2亿元,税收668万元。
“接下来公司还将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深加工车间,将原料直接变成产品并在陆良建立一个大型产品展销中心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千佛公司董事长王玉兴说。
不仅如此,加工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云南东来丝绸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由浙江湖州东立有限公司在陆良县新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选址陆良青山工业片区,重点发展年产1800万米绸缎、330吨捻线丝、330吨包覆丝、100万套真丝服装,形成集科研、产品研发、信息体系、产品生产、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丝绸产业园区,真正把陆良建成全国知名蚕桑基地,创建全国知名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2.5亿元、上缴税金1.125亿元,解决劳动就业1550人。
陆良县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和茧丝绸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和新植桑园力度,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的发展也延长了产业链。陆良县每年近万吨蚕茧的原料茧产量,为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每年提供近900吨生丝的工业产量,创造出近2.5亿元的产值;利用桑条制浆,陆良银河纸业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重点制浆造纸企业之一,造纸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制浆造纸生产能力15万吨,年可消耗桑条10万吨,为蚕农增收200万元左右;从事蚕沙深加工的陆良县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年回收处理蚕沙1万余吨,生产天然叶绿素400吨左右,年产值2000多万元,利税200万元;每年收购蚕沙8000吨左右,可为蚕农增收800多万元。
黄春光表示,陆良县接下来还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沿海大型交易市场连接建成信息网络,加快形成全省茧丝绸产品核心交易市场。
相关链接:陆良蚕桑产业发展史
平东明介绍,陆良蚕桑产业从1964年开始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
从1980年到1985年,陆良蚕桑经历了一个比较痛苦的时期,由于分田到户,农民对于是否保留蚕桑争议很大,部分农民开始毁桑。陆良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最终决定以户为单位,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即承包的方式。到1985年,陆良桑树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0亩。
1985年到1998年,是陆良蚕桑稳定发展的时期。1998年,陆良的桑树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0亩,集中在30余个村委会,其中面积最大的达到了4000-5000亩。
1998年至今,在陆良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下,陆良蚕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产业规模。
1998年,陆良县丝绸厂通过对蚕丝绸行业的重组,组建了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尽管此时企业仍在不断壮大,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绢纺等都开始发展,但是企业重组的背景并不容乐观。1995年,陆良的丝厂新增了四家,到1998年,各种丝绸加工企业急剧增加,这种盲目扩大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各企业开始抢购原料,没过多久,多数企业因无力经营相继倒闭,云南千佛在竞争中生存了下来。
千佛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逐渐树立起了叫响云南省的品牌——千佛牌丝绵被,尽管长期以来由于推销不够,丝绵被主要在云南省内销售,但是在省内外都形成了一定认可度,特别是在昆明,各大商场都有千佛牌丝绵被的身影。
2009年,陆良县宏国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依法竞拍获得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产权,注册成立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80万元,固定资产5500万元,流动资产3500万元,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成为陆良蚕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如今的千佛已经发展到4个分厂。
2005年成立了陆良县蚕桑协会,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分会)+农户(会员)”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千佛改制后,为了便于产业管理,陆良县蚕桑管理局成立。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