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即日起我司将对轻纺原料网平台进行升级改版。自3月10日起,网站将取消会员注册功能,原注册会员的商铺、发布的产品也将于3月10日起失效,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或转移的,请于3月10日前完成迁徙,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轻纺原料网的关注。如果您有疑问或对本平台有建议或意见,欢迎拨打0575-85751718。

2006年运营至今

18278

分类导航
轻纺新闻

沈顺年与“马桥奇迹”

 发布时间:2012-06-27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马桥,面积约40平方公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还是一个以种桑养蚕为主业的农业镇,与周边一大批先后成长起来的经济强镇相比,当时的马桥镇(现称马桥街道)并不显眼。在马桥街道党委书记兼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沈顺年的带领下,马桥经编产业后来居上,从小到大、从乡镇工业园到省级开发区,一举崛起为全球最大的经编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马桥经编业发展速度之快,层次之高,被纺织界同行惊叹为“马桥奇迹”。

  锁定经编

  1997年,沈顺年上任马桥镇党委书记,此时的他备感压力,因为马桥镇的经济若是再照此发展下去,将会沦为周边市镇的笑柄。于是,一上任沈顺年就确定了“马桥经济要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体”的发展路线,但具体以何种产业为先导呢?为了确定发展方向,沈顺年带着领导班子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

  “眼光是要靠跑出来的。那时侯跑得最多的就是各大科研院校,通过与众多专家教授的接触,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经编产业新一轮发展高潮即将到来。如果能在高潮到来之前占据有利位置取得发展先机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我们相信投资者也看到了这一点。” 经过上百次的走访与探讨,沈顺年坚信: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坚持“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发展方向。而通过走访,沈顺年敏锐地发现在自己的镇上有一家企业“锦达经骗”一直发展的不错,而经过市场分析发现,上世纪80年代,经编由欧美发达国家向中国加速转移,而发韧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海宁经编业此时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行业虽小,但科技含量高;从事企业虽少,但竞争对手也少;投资虽大,但利润丰厚。加上一批有技术、懂市场的行业精英在此时已经具备相当高涨的创业热情,如果马桥能抓住机会,将填补中国纺织业的一块空白。最终,沈顺年和班子成员一致决定将经编行业作为发展马桥经济的突破口。

  “专业才能做大,特色才有生命力”。这是上任初期沈顺年对马桥经编的看法。谁都知道走特色走专业是出路,但当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行业基础,又给沈顺年出了道难题:经编行业投入大,小企业做不了。正所谓“一脉不和,周身不适。”不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马桥经编也许永远无法发展起来。此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沈顺年脑海中逐渐成形。

  马桥应该建立一个专门从事经编生产的工业园?在很多老百姓以为“经编就是编织袋子”的时候,这一决定让人难以置信。每个人都在为沈顺年的这个想法捏了一把汗,怀疑与争议也纷至沓来。“海宁人骨子里都有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创业价值观,要把大家积聚起来发展似乎是不可能的,大企业担心会造成同质化竞争,对企业发展不利,有的人当时也担心这么做没有吸引力。”但沈顺年不断为自己打气,没有人做过的事并不代表不能做,马桥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就必须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不打破鸡蛋就煎不成蛋饼”。

  “做园区就好比滚雪球,”沈顺年比喻,“乡镇工业园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能把雪捏成团,再千方百计创造比较优势,让雪团滚动起来。马桥没有什么天生优势,能够跟人比的只有三条:一是眼光;二是气魄;三是制度创新。”

  沈顺年执着的个性终于换来瓜熟蒂落:2000年10月,经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挂牌成立,这是浙江省级百家特色工业园区中唯一一个经编针织工业园。在园区成立之初,以沈顺年为首的园区管委会领导层就提出了“辐射全国、接轨世界,打造‘中国经编之都’”的宏伟战略目标,并邀请相关专家制定了园区20年发展规划。

  建园区难,让企业进园区更难,怀疑的气氛依然弥漫。沈顺年早有预感,如果不能打消这部分人的疑虑,如果园区在起步阶段时无法快速扩张、壮大规模,恢宏梦想终究有天会变成空中楼阁。

  为了增强企业入园的信心,沈顺年率领产业园区团队不吝巨资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路面硬化、路边绿化、路上亮化……园区配套建设稳步完成。在制度创新上,沈顺年也想尽办法,只要投资者一入园,他就带领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投资者办理项目报批、验资、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统一协调电信、供电等有关职能部门,并在报关、财务管理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支持。此外,沈顺年还提出了“高起点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建园、高科技助推”的“四高”开发理念,力争让经编园一起步就站在行业的制高点。“对于有眼光和气魄的投资者而言,政策优惠已不是关键,”沈顺年认为,“园区的发展关键是要寻求产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合理互动,通过产业集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沈顺年的“四高”理念获得了广大投资者的高度认同,他们开始入园置地办厂。自2000年建园伊始,经编园的发展虽艰辛可表但成绩斐然:园区企业经编的运动服面料,穿在了美国NBA队员身上;多轴向玻璃纤维织物,成为了全球最大风力发电机生产商西班牙歌美飒公司的主供应商;第26届奥运会的一半会旗均采用了园区开发生产的高档经编布;还有部分产品被用于青藏铁路、沪杭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鉴于马桥人创造的这个令人瞠目的“马桥奇迹”,马桥镇在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经编名镇”。2005年,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落户马桥经编园区,从而真正确立了马桥经编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2006年,在全国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整顿中,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依靠特色定位、扎实基础和强大潜力,从乡镇工业园区一跃成为省级开发区。而沈顺年也因为对马桥经编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接连被授予“中国纺织创新人物”、“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杰出人物”等荣誉。

  “人在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洞察时机,在做事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如果9次失败,到第10次获得成功,这就叫坚持”--沈顺年总结道。

  前瞻战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中的这联名句,沈顺年一直在心头默念。但他经常强调自己是个大老粗,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草根本性使然。

  沈顺年认为,要做一个新产业不难,但要把新产业做成一个长远的产业是不容易的。他提出“123456”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世界经编之都的一个目标;实施区域品牌和自主创新两个工程;强化经编立园、科技兴园和人才强园三大战略;抓好建设产业促进中心、创办经编专业学校、举办全国性的经编服装设计大赛、进行园区扩容四项工作;推进加快培训中心、技术信息中心、检测中心、人才劳力市场、物流贸易中心五大平台的建设;打造魅力园区、和谐园区、创新园区、平安园区、实力园区、品牌园区六大园区。

  但“马桥经编能够红几年”?再过10年、20年,马桥还能保持繁荣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沈顺年掀起了以“自主创新”和“区域品牌”为切入点的第二次发展浪潮。这一次,为了达成让“中国经编之都”成为“世界经编之都”的宏大理想,他提出了“5年一阶段、经编三步走”的战略:第一个5年做产业集聚,量越大越好;第二个5年做产业链延伸;第三个5年围绕自主创新、品牌创建和转型升级——如此清晰的思路再次为马桥经编照亮了前程。

  问题总会层出不穷。比如,经编园区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同质化竞争,以至于产生了“成也产业集群、败也产业集群”的说法,这对园区的创业氛围是不利的。沈顺年意识到要引导企业走差异化竞争、完善产业链,大的龙头企业要上快车道,但是必须让出低速道给小企业,然后小企业给大企业做补充,风险共担,这才是园区良好的生态圈。

  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但对于沈顺年来说,这场风暴胜似闲庭信步,因为早在2007年,沈顺年和园区领导就将“转型升级”提上日程,“一要保活命,二要保生命”,并提出“主题先行式”的发展思路--2008年以“科技、品牌、创新”为主题,2009年以“信心、提升和发展”为主题。未雨绸缪的工作收效非常明显,当2009年金融风暴渐渐散去之时,马桥经编各项指标都完成得很好,工业总产值达到150多亿元,效益达到近几年最好成绩,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58%。由于措施得当,几年以来,园区企业的平均产销率保持在97%左右,到目前为止,园区内没有一家经编企业转产,更没有一家经编企业出现亏损现象,甚至没有哪家企业为库存而忧心。

  打响品牌

  眼下,马桥经编面临的问题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加工环节做得很成熟了,但前道的化纤和后道的产品却没有做起来,而这两头是附加值最高的。

  而在沈顺年看来,要想巩固马桥“中国经编之都”的地位,就不能放过每一个可以完善的细节。既然马桥经编要做成区域品牌,“品”就要扎实,“牌”就要打响。这一点,沈顺年比谁都清楚。

  于是结合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现状,沈顺年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前几年,我们每年都要从武汉、西安、沈阳等地引进200多名人才,然而遗憾的是,最后能真正留下来的不到四分之一。”针对人才流失的情况,沈顺年提出了“人才强园”战略,“人才引进以后留不住,我们就不能再单纯地依靠引进了。我们要为产业发展培养本地人才。”于是,他开始酝酿与本地院校合作办学的事宜,园区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贸分院,又先后在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设立“中国经编园区奖学金”,提升马桥经编在高校的知名度,激励大学生为中国经编行业发展作贡献。这正应了他那句话:“不要老把经编企业看成是传统产业,在技术革新一日千里的时代,经编同样可以成为高新产业。”

  解决土地紧张、企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困难,沈顺年又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设想和建设经编总部商务区的规划,并率先投资兴建经编产业促进中心。2009年11月10日,中国经编总部商城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开业,这是全国第一个经编产品专属交易中心,它的成立标志着马桥经编园的特色产业在新时期谋求新发展的一种全新探索,更是一种推进产业转型的新途径。

  沈顺年把目光投向了未来,他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展方向,结合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12年,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达到100亿,占园区总产值的28%;到2020年,总值达到280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35%。沈顺年对这个规划怀抱信心,“中国经编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关于TBS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