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给奢侈品消费加上理性阀门
发布时间:2011-05-09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近日,国人在法国如“砍瓜切菜”般购买奢侈品的现象得到了数据验证,根据环球退税公司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免税商品总额达6.5亿欧元(约合61.3亿元人民币),蝉联“法国购物王”的称号。
针对很多国人海外旅游时疯狂购买奢侈品的现象,一家英国媒体这样评价,“这是新的日本人。”这说明,在我们之前,日本人也曾经疯狂过,当下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与十几年前日本的奢侈品消费者有着类似的特征:支出显著增加、喜欢国际知名品牌。这与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密不可分。
有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首先得益于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奢侈品消费增加是财富积累过程中很多国家都出现的共同现象,当年日本之所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其原因就是财富增长太快。按照奢侈品消费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的规律,中国的奢侈品需求和消费仍将快速增长。当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人的消费观也会逐渐成熟和理性,不过,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还要为这个过程花掉更多的钱。
某些奢侈品在国内比国外贵早已众所周知,商务部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在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等20种高档消费品品牌中,国内市场价格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疯狂购物的背后,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国人口基数大,有消费能力的人不在少数,出去旅游当然就会购物,就像外国人到中国买茶叶、买中国结一样,中国人去法国巴黎买LV包包,去日本买个照相机,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让我们感到不爽的一个数据是,中国2010年出境旅游人次支出约合人民币5800元,是入境游客人次支出2300元的2.5倍。是中国游客太有钱还是国外游客太小气?很多去海外旅游的中国人,购物往往是第一目标,而对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了解并不十分在意。
奢侈品消费不仅仅是单纯经济现象,其包含的隐喻和对现实的直陈需要我们深思,有不少奢侈品已经在中国加工制造,但是在中国内地的销售价格却远远高于海外。
奢侈品价格倒挂的事实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有专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国内流通成本和税率较高。其实,国内外价格倒挂的,不仅仅是奢侈品,一些日用品同样如此。而只有通过降低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降低相关税率,才能拉动国内消费。
按说,经济活动一般都是理性至上的,“经济理性”甚至被某些学人视为道德的深层基础。但是,偏偏在这个理性的势力范围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行为,特别是一沾上“品牌”“时尚”等概念,现金流就经常不按照经济学家们的思路去规规矩矩地流动。要为它加上两道理性的阀门:一是合理的税制;二是更加透明的成本结构,尽量缩小买方与卖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其实也是日本等发达国家曾有过的经验教训。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