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下疯涨“龙头”--一季度我国纱线及织物价格与利润解读
发布时间:2011-04-19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4月17日央行宣布,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而到达20.5%的历史高位,此举将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600多亿元。作为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信号,正在经历流动资金紧缺的纺织企业还将面对更大的压力。
截至目前,2011年一季度后期纺织行情下滑趋势未有明显改善。棉花现货价格在30000元/吨上下,普梳C32S棉纱均价在37000元/吨左右。从理论上计算,多数企业处于保本状态。而实际上,由于纺织企业棉花库存至少应在半个月到一个月,所以大多数企业目前使用的棉花是前期购买的高价原料,使得实际成本更高。
纺织行业在经历了2010年的牛市之后,今年1~2月,我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纺织原料、纱线及织物行情在去年年底的高位上仍有拔高。
2011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化纤产量486.6万吨,同比增长18.3%;纱产量393.9万吨,同比增长15.3%;布产量82.6亿米,同比增长13.9%。在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今年头两个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525.2亿元,同比增长32.0%。行业产销率达98.1%,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增速虽然都是两位数,但只有化纤增速在加速,其余增速都在回落。原因是产业链各个环节承受成本压力不同。总体来看,生产稳定增长,但某些大类增速放缓,产销衔接基本良好。
数据显示,1~2月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95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现利润总额341亿元,同比增长57.7%,大大超出预期。原因是化纤增速超过100%,起到整体拉动作用。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效益全面提升可能是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的结果。以销售收入2000万元划线,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少了2万户,因而也相应减少了亏损额统计。
不过进入3月份以后,在多种不利的国际环境及订单减少、产品自身的成本上升及价位过高的制约下,纺织行情发生逆转,难再续写前两个月的红火篇章。
综观一季度,纺织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前火后冰”的格局,且价格上涨和下降的幅度之大,令业内人士瞠目。
2011年一季度,国内主要纺织纱线及织物前两个月份保持着2010年底的火暴行情,纯棉、涤棉以及人棉等产品价格继续向上,下游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作用下积极抢购,以至于产品价格更加疯狂飙升。
但是,终端客户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短时间内过猛地提高产品价格,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成本底线,或者说快速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已经无法向下转移,最终造成下游明确的抵制态度,也为下一步行情埋下了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3月份前后纺织纱线及织物的销售受到极大影响,生产厂家产品库存快速上升,周转资金严重不足,降价促销已经成为多数厂家无奈的选择。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由于库存较大,阻碍资金周转,降价抛货的现象在所难免,有些C32S棉纱售价仅有36000元/吨,棉纱赔本生产屡见不鲜。一些企业因无法承受赔本压力而减产,甚至关门停产转让设备。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