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防卫大纲的危险倾向
发布时间:2010-12-24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日本年末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表示:“将继续坚持在宪法下,贯彻专守防卫,遵照不做对别国造成威胁的军事大国的基本理念,确保文官统制,遵守无核三原则,完善有节制防卫力量的我国防卫的基本方针。”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将新大纲视为侵略大纲或军事大国计划,但通读新大纲全文便不难发现字里行间的危险倾向。
新大纲实际上已经把中国作为首要防范对象。日本自1976年起制定了4个防卫计划大纲。冷战时期,其主要是针对“苏联威胁”的。2004年小泉内阁的防卫计划大纲完成了冷战后日本军事战略调整,把主要防御对象从俄罗斯转向朝鲜及包括台湾海峡的中国。这次则进一步借所谓“西南诸岛”防卫,将重点加强针对中国的海空力量、警戒监视和机动作战能力,建立从太空到海底的立体化、常态化监视体制。
新大纲无视台湾海峡和解的现实,仍把台湾海峡与朝鲜半岛并列为“不透明、不确定”因素,预留了介入台海的态势。今后日本有可能在紧靠台湾的与那国岛驻军。新大纲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对中国的负面描述,而且增加了对中国加强远程投放能力,以及在日本周边海域活动活跃等内容,把对此“予以关注”改为“国际社会的担忧”。
新大纲改变了战后迄今“有必要而最小限度的基础防卫力量构想”,强调拥有实效遏制与应对能力的机动防卫力量。为所谓稳定和改善亚太及全球的安全环境,建立具有迅即性、机动性、灵活性、持续性及多种目的性,由高技术和情报能力支撑的机动防卫力量。为对付所谓岛屿遭受攻击,日本将增加潜艇、导弹防御装备,提高迅速反应能力,确保在周边海域的空中优势,随时应对同时或连续发生的多种事态。而这种假设中的针对岛屿的攻击来自何方呢?不言而喻是指中国。今后,日本是否会针对钓鱼岛列岛加强军力部署,值得关注。
新大纲强调,要“维持以拥有共同价值观的超级大国美国和日美安全体制为核心的同盟关系”,确保美国核保护伞的延伸威慑;强化与“拥有共同基本价值及诸多共同安全利益”的韩国及澳大利亚的合作。这表明安倍、麻生执政期间提出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和“自由与繁荣之弧”地缘战略思想,也被改头换面地纳入新大纲。
无独有偶,新大纲出台当天的12月17日,日本冲绳县石垣市议会通过条例,将1月14日设为所谓“尖阁诸岛开拓日”。据日本外交文书记载,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未等签署《马关条约》便迫不及待地于1895年1月14日在国会通过占领钓鱼岛的决议。因此,把这一天称为“钓鱼岛窃取日”才合适。
明治政府当年窃取钓鱼岛是以武力为背景的。早在1885年日本准备占领钓鱼岛时起就开始制定进攻中国的战争方案。1887年出笼《清国征讨策案》,计划经过5年战争准备后,伺机进攻、分裂、侵占中国。结果,两年后伴随朝鲜半岛危机爆发了甲午战争。如今115年过去了,钓鱼岛和朝鲜半岛再度险象环生。尽管新中国已不是当年的清政府,日本目前尚未脱离和平发展轨道,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敲响警钟。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