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纺服行业令人震惊的“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0-08-23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近几年来,服装行业的“甲醛门”、“芳香胺门”、“PH值门”也从未停止过。最“热闹”的一次,当是2007年包括CHANEL、BURBERRY、DIOR等著名品牌,以及受年轻一代追捧的ZARA等24家知名品牌在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纤维含量等方面被上海市工商局抽查出了问题,该事件使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甲醛被服装企业广泛应用于面料生产中的“潜规则”也因此被大众所认知。
具有讽刺效果的是,甲醛在服装面料中应用最多的正是一直被企业用来做宣传噱头的绿色环保纯棉纺织品,因为棉制品容易起皱,而使用含甲醛的助剂能提高棉布的硬挺度以达到免熨烫和防皱的效果,并保持印花和染色的耐久性。对于甲醛纺织品的危害,目前已知的是人们在穿着使用过程中,会逐渐释出游离甲醛,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还会对眼睛产生刺激,引发过敏,并诱发血液病和癌症。而甲醛之所以被纺织工业广泛应用,主要在于其低廉的价格,一吨甲醛在1600元左右。所以,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对人体危害相对小很多的能够代替甲醛的化学物品,但由于产品昂贵而迟迟得不到企业的垂青。
由此可见,“潜规则”大行其道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当事者的利益纠葛,当这种利益成为群体利益时,不管“潜规则”的危害性有多大,是否违背了社会道德底线,大家都会保持彼此的“默契”,如此,揭露它的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都要大很多。而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会使得一个行业的整体形象受到负面牵连。
我们在重新审视2007年国际服装名牌“甲醛门”事件时,还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名牌们之所以敢用自己多年打拼下来的声誉做赌注来追求利润,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服装有关甲醛等化学物品检测的标准还不够完善或者比较落后,使得名牌们有空子可钻,以至于堂而皇之地实行国际国内双重标准。
实际上,纺服企业在面料生产和成衣制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残留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以前可能无法查到,但随着技术的成熟能够检测出来的成分越来越多,但如果标准滞后或者干脆空白,那么不良商家可以制造的“潜规则”几率便会大很多。比如,近些年工商部门频繁检测出很多品牌童装的甲醛含量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超标,使得家长忧心忡忡,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童装产品安全标准严重滞后,直到2008年才有首部专门针对婴幼儿服装产品安全的标准出台。
不可否认,服装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肃清“潜规则”的不良风气,需要企业商业道德的提升,但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监管和约束也必不可少。多管齐下,“潜规则”方可休矣!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