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的转型之路 打造标志性的轻纺经济区
发布时间:2010-08-23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8月初的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建设现场,一幅幅巨大的钢结构体如苍龙之骨耸立于蓝天之下,三个月后一座座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将从这里崛起。轻纺经济区作为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今年3月份工业园起步区破土动工以来,区域开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目前轻纺经济区已经开工的项目,将在年内全面竣工。一座我国北方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正以“滨海速度”驶向现实。
为新区石化产业插上金翅
“虎头蛇尾”是滨海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困局。背靠大港油田与天津石化的新区石化产业原料资源丰富,但长久以来产业发展重心始终在石化产业的中上游。“石化产业链条越向下延伸,附加值越高。”这是石化行业公认的规律。但新区石化下游产业却始终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随着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及千万吨炼油项目的投产以及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新区石化中上游产业正进入“爆炸式”发展阶段。
“轻纺经济区的建设正是着眼于消化新区石化中上游资源,提高石化产业附加值。”轻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轻纺经济区可以承接石化中上游产业资源,延伸拓展石化下游产业,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构筑滨海新区“油头-化身-轻纺尾”完整的产业链。据介绍,园区将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石化合成材料为基础,主要发展轻纺工业、塑料制品、电子汽配、轻工建材等产业,同时加快发展商贸批发、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
轻纺经济区的建设将完善新区产业结构、提升新区经济水平、增强新区经济活力。预计轻纺经济区工业园可吸纳就业人口10万至12万人,可拉动近2000亿元的产值,其产品的原材料则完全可以实现由滨海新区内的石化企业供给。今后滨海新区将形成从“原油”到“纺织面料”的完整体系,而这一体系形成后,每年创造的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
“没有烟囱的工业区”
“没有烟囱的工业区”是轻纺经济区未来真实的场景。今后轻纺经济区释放的除了天量经济效能,还会有清新的空气。“开发建设轻纺经济区是实现南港工业区与大港城区及生活区有效隔离的重要手段。”轻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轻纺经济区的选址充分考虑南港工业区与大港城区及生活区之间的关系,预留50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一条天然屏障,并结合北方冬季常绿植物少不能实现有效隔离等现实情况,通过建设厂房、实施绿化打造一条实现有效隔离的缓冲带。
此外,除了工业用地和上高路之间500米宽的预留绿化带,轻纺经济区工业园内道路规划为“十横九纵”,其中八条主干道绿化带宽度约26米,十一条次干道绿化带宽约14.5米。园区规划整体绿地率为38.4%,将建设成“路边有绿化,道从林中过”的绿色走廊。
在构筑绿色工业园的同时,轻纺经济区还严把企业“入区关”。轻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轻纺经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分别邀请厦门大学、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的行业知名专家制定了有权威、可操作的环评报告与产业规划。依据环评报告及产业规划,进一步细分产业发展方向及招商引资重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格入区企业条件,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工业区。
“今后在工业园将不会看到一根烟囱。”轻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强调,园区将禁止引入使用“禁用染料”和属于国家明令淘汰产业以及“十五小”企业;杜绝引进生产有异味及有毒有害气相污染物的项目。
据介绍,轻纺经济区未来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入驻企业的自循环和发展空间与产业链的延伸,企业间的关联和互相循环的顺畅性,对工艺废水和各种余热现场和就近利用。同时,区内污水将由企业处理,达到预处理标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园区将只设置一个对外排水口。
起步区年内峥嵘初显
8月骄阳下的轻纺经济区建设一线,随处可见挥汗如雨的建设景象。起步区于今年3月全面开工。目前,标准厂房已开工11万平方米,其中三层厂房正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单层厂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计划10月底完成三层厂房,12月底完成单层厂房。2.5万平方米蓝领公寓正在进行三层主体施工,计划8月底完成主体,年底竣工。7000平方米行政服务中心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正在基础施工,计划年底竣工。
轻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起步区在建项目将充分发挥“启动器”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并迅速转化为“吸附器”,为招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们还将继续抓紧推进26平方公里填池造陆工程,争取在今年9月正式开工填垫。
在基础建设快马加鞭的同时,经济区招商成果也已初步显现。目前,已签订台湾轻纺工业园合作协议,亚太商品交易博览城项目正在积极推动,与台湾晔联公司、河南飞鸿集团、上海远东环球物流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接触。此外还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纺织协会以及福建商会等相关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