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即日起我司将对轻纺原料网平台进行升级改版。自3月10日起,网站将取消会员注册功能,原注册会员的商铺、发布的产品也将于3月10日起失效,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或转移的,请于3月10日前完成迁徙,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轻纺原料网的关注。如果您有疑问或对本平台有建议或意见,欢迎拨打0575-85751718。

2006年运营至今

18278

分类导航
财经新闻

货币政策回归线

 发布时间:2010-08-14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5328亿元;1-7月,已实现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68.7%。同时,M2货币供应量增速也从6月份的年同比18.5%放缓至17.6%,低于市场预期。7月份货币流动性状况的回落,和货币总量增长的继续放缓,均让市场和监管机构松了一口气,诸多研究机构据此预测,全年货币增量控制在7.5万亿内的目标将有望达成。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稳步回落无疑符合了监管层对于贷款有序增长的要求。但我们若就此断言货币政策已转入常规化,流动性状况已回归正常,还为时过早。
  历史数据显示,7月往往是全年内信贷增长较少的一个月份。2000-2009年中,7月份的新增信贷均未出现超过4000亿元的情况,其在全年新增信贷中的占比亦未超过8%。从银行角度而言,作为全年承上启下的一个月份,7月也往往是银行放款比较徘徊的一个月份,为更好地应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大多数银行很可能习惯性地在7月控制信贷增速。那么,单通过7月的相关数据,我们尚不能对全年的流动性状况做出草率的推断。
  当前,市场普遍将焦点聚集在信贷增速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上,但与这些指标短期的涨跌相比,支撑货币供应量背后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反而是更应受到关注,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金融归根到底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那么目前的信贷投放额度、速度和货币供应量,是否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相匹配,而判断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状况的依据又是什么?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货币投放量达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与普通年份15%的增量相比,是一个超常规的增长;信贷投放也是如此,过去一般年份的信贷投放通常是在4万亿-5万亿左右,而去年的信贷投放则接近10万亿,今年7.5万亿的信贷目标,和去年的天量信贷相比,无疑是大大降低了,它的确是货币政策向着正常化方向回归的一个信号;但这一规模是否与当前经济的资金需求相匹配,仍值得商榷;而未来的流动性状况还存在多少变数,也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迄今为止,狭义货币供应量M1连续10个月增速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我们知道,M1是在流通中现金的基础上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而M2则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两者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M1反映的更多的是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流动性状况,而M2中则包含了更多的私人部门的流动性因素。那么,这至少说明,在前期的货币供应中,政策和官方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正如我们所知,前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基建投资,其对GDP增长的8个百分点以上的贡献,充分抵消了出口的大幅下滑。投资于基础设施,固然可以避免产能过剩,但只有在伴随制造业等其它领域收入增长的基础设施投资才能带来回报,也就是说,倘若私人部门没有给出强烈的复苏和资金需求的信号,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仍存在疑虑,同时,依托于政府投资所增加的流动性若没有有效的回收途径,也将为银行系统未来的安全埋下隐患。
  其次,今年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是适度宽松和连续稳定,但7.5万亿的信贷指标侧重考虑的是去年的天量信贷因素,倘若我们的信贷计划更多地立足于上年度的经验数据,那么,它在对未来经济的前瞻性把握上就可能有所欠缺。同时,我们看到全球和国内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已经引发了政策制定者的担忧,中国内部经济辩论的焦点也演变为:政府是否应该再次调整政策?是否应扭转由于政府前一时期政策所造成的增长放缓?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研究机构预测,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从紧缩逐步松动,那么未来的流动性状况似仍存在诸多变数。但正如吴敬琏先生在近期发表的一次演讲中所言,如果今年继续放宽,让货币发行量保持去年的增长势头,必定导致房价的飞涨,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出现类似日本的泡沫破裂。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必要随着不确定的经济前景而摇摆,值得警惕。
  最后,与简单地评论M1、M2这些总量指标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形成资金供求平衡的有效市场机制,其中,引导资金供求平衡的最重要因素是价格,价格更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状况。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无论是在利率还是在汇率上,都尚未实现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能够有效反映和引导市场供求关系的最有利的依据,也使得货币政策由于缺乏市场的敏感度,而更容易被政府短期政策目标所左右。所以,与单纯地关注和控制货币供应这一总量指标相比,未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机制的形成,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全面地观察和参与到资金供求平衡的市场反应机制中来,也使得货币当局所拟定的指标能够更具前瞻性、更贴近于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或许将是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改革举措。
  为探讨流动性状况和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中的诸多问题,本报本期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法国巴黎银行亚洲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65期。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关于TBS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