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即日起我司将对轻纺原料网平台进行升级改版。自3月10日起,网站将取消会员注册功能,原注册会员的商铺、发布的产品也将于3月10日起失效,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或转移的,请于3月10日前完成迁徙,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轻纺原料网的关注。如果您有疑问或对本平台有建议或意见,欢迎拨打0575-85751718。

2006年运营至今

18277

分类导航
财经新闻

陶冬:我们距离能源危机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1-10-11 00:00  来源:来源:新浪财经

      美国WTI原油价格冲上了每桶八十美元,上次见到这个价位是2014年的事情。欧洲天然气价格,从去年低位暴涨了八成。中国则因为煤电价格倒挂,有超过20各省市出现突发性限电。能源问题举世瞩目,对经济、民生、市场都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过去一年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价格出现了连环飙升。这三种能源背后的供求关系各有各的逻辑,价格上涨幅度也不同,不过其核心特质是能源,彼此之间有替补性,因此价格上关联度颇高。

  这一波能源涨价有几个大的原因,如经济重启、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炒作等,不过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各国一起转向清洁能源,大力淘汰或限制煤炭发电、核能发电,希望用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加以取代。这种政策思路是好的,也是长远方向,但是也许人类还没有准备好。这些替代能源发电能力波动很大,储能的基础设施又跟不上,令能源供应出现很大的缺口。

  比如德国一口气关掉了核电站和煤矿,但是寄以厚望的风电却无法担大任。不得已要大量增加天然气发电、取暖。可是主要天然气供应商俄罗斯却以此要挟,试图迫使欧盟尽早批准北溪2输气管投入使用。挪威增加了对欧盟的供气量,不过如果俄罗斯不配合,欧洲今年的冬天会很难过。最近美国也出现了大面积停电,中国也拉闸限电,一场全球性能源危机已经开始了,世界不少地方的冬天今年都不好过,笔者希望不要出现冷冬。

  这场危机早就埋下了伏笔。欧洲是世界上追求脱碳的先锋,各国在能源政策上大幅向风能和太阳能倾斜,对化石燃料的投资则严加限制,环境政策更逼迫燃煤电站与核电站关闭,主动封死了后备发电能力。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却因为储能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却未能跟上,而陷入尴尬境地。不刮风或没有阳光的日子,电力供需缺口庞大。今年以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电价起码翻了一倍,而且每个月都在继续攀升。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亚洲在拼命地争夺、囤积液化天然气。美国海洋大气管理署预测,今年冬季大概率会发生拉尼娜现象,太平洋西岸可能遭遇寒冬。澳大利亚出口煤每吨售价今年扶摇直上,已经是去年最低位的十倍。焦炭等供需缺口很大,库存处于历史低位。

  无独有偶,中国的停电、限电现象也在迅速蔓延。中国的限电是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煤电价格倒挂在笔者眼中是核心。市场化的煤价和计划管理的电价,导致能源产出上利益错位,不仅煤炭供应受阻,电站也一发电便亏本,于是出现了大量电站旺季检修的奇景。

  各国政府联手实施碳中和政策,这从应对气候变化上看是正确的、必须的,不过也会垫高能源成本,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业态和结构,过渡期内因为改变而发生各种混乱很正常,愿景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并不稀奇。

  全球能源价格暴涨,除了供需失衡原因外,还有流动性泛滥的因素。疫情之下,各国央行均大幅放宽了货币政策,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更翻倍有余,造成了游资追捧有限资产的局面,迅速拉高了能源价格。

  最近的OPEC+会议决定不增加原油产量,石油价格应声大升。笔者认为目前的原油供应和需求大致平衡,市场上并不缺油。2019年全球平均每天消费9970万桶原油,国际能源组织预计2022年的需求也就是日消费9650万桶,所以原油需求其实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目前价格已经反映出全球经济重启所带来的需求恢复。然而,如果今年遇到冷冬,天然气不够用或者价格过于昂贵,燃油作为替代用来发电、取暖的可能性很高,那就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场景了。

  全球天然气供应肯定不够用,石油供应差不多够用,煤炭供应则有结构性错位。我们距离一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有多远?差一个冷冬。


免责声明:本网站尊重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转载、分享等文章内容里的陈述、观点、照片等,保持中立;本网站内容仅供交流学习;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内容、素材涉及版权、授权问题,切勿举报,请与我们联系0575-85751700删除!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关于TBS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