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生产的纱线直接卖到产业集聚区的内衣厂,销量非常好。刚过完年,我就把工人们叫回来加班生产。”该合作社理事长李法祥告诉记者。
2008年,从睢阳区供销社退休的李法祥回到他年轻时插队的熊楼村成立农民合作社。与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先发展种植、再拓展农产品加工的路子不同,李法祥带领合作社先定好产业,然后吸收社员搞大规模种植。
合作社刚成立时,经过走访专家和市场调研,李法祥选定无公害粉条加工作为合作社的特色产业。如今,合作社年生产纯红薯粉条、粉皮1000余吨,利润达200万元,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3万亩,带动5000多农户致富。祥发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第一批省级示范社”,2011年被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搞农民合作社不能让农民冒险,市场定位得准。”李法祥告诉记者,有了农产品加工业做支撑,不但解决了入社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卖难问题,还能提高社员的种植效益。
2012年,围绕当地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李法祥又带领合作社果断进军纺织产业。睢阳区是远近闻名的内衣之乡,用纱量较大,合作社生产的纱线供不应求,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去年,李法祥又流转6000亩土地种植棉花,为今年扩大纱厂规模做准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是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正是农民合作社大展拳脚的时候。”李法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