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以来,ICE盘面的大幅上涨引发港口保税棉、远月船期
棉的美元报价大幅上调,美棉、印度棉、西非棉的涨幅普遍在1美分/磅左右,但2013年4/5月船期澳棉的报涨幅度稍低,仅0.50美分/磅左右。
据青岛、张家港的贸易商反映,由于外棉报价整体上涨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差距进一步拉大,棉纺厂和贸易商观望的情绪大幅升温,保税棉和已清关外棉现货的成交极为清淡,由于中国一些大中型棉纺厂目前棉花储备相对充足,短期供给缺口压力不大,再加上用棉企业手中大多拥有一定数量的滑准关税、加工贸易棉花进口配额,随时可以进口补充棉花原料,因此8月上旬以来,港口出货较前期放缓,相对长度、一致性、价格稍低的印度棉S-6成交也不景气,某浙江进口商仍有近3000吨S-6待售,清关后成本在18400-18600元/吨(不计财务费用)。
从ICE的基本面和技术面来看,目前主力合约遭遇89.56美分/磅的强压力而回调,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各棉花主产区总体天气情况相对较好,仅靠炒作美国得州天气无法进一步激发投机热情;另一方面,USDA数据出台前多头平仓观望,盘面陷入僵持,部分外商和基金对ICE的上涨持谨慎态度。另外,由于供需面上8月份以来保税棉、船期棉除美棉、澳棉有些成交外,现货非常不活跃,对ICE做多力量的支撑力度很有限。不过,两家新加坡、美国棉商认为,短线的压力位回调不能改变ICE的上涨趋势,天气的炒作有望继续推高ICE期棉价格,而且一旦8月份中国政府不再启动第二轮国储棉轮出计划,中国纱厂对进口棉需求8月下旬至9月下旬将明显增加,有望刺激ICE主力合约破89.56美分,站稳90美分关口。某印度棉商表示,由于ICE推动11月/12月、12月/1月船期的S-6报价连续四天上涨,加上印度预期丰产但棉花出口政策至今仍不明确,随时面临调整的可能,因此拥有进口配额的中国棉纺厂下单仍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