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外棉价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纺织企业,由于进口棉的价格优势,使得国产棉的用棉比例大幅缩减,再加之国外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外棉价格持续走低,内外棉价差使棉纺织行业景气度明显下降,行业整体陷入低迷,棉企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但自今年年初以来,受到宏观经济数据盖伞以及外围市场的不断兴奋刺激使得国外棉价开始止跌企稳,价差优势缩小。一些纺织业纷纷开始对国内棉采购有所行动。那么现今的国内外棉差价在何种程度?目前纺企用棉情况是否有所改变?笔者通过调查对近期外棉进口量以及国内外棉价差作初步透析。
一季度进口棉花136.5万吨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3月份我国进口棉花52.9万吨,环比增加40%,同比减少15%。本年度以来(2012.9-2013.3)累计进口273.6万吨,同比减少16%。今年前三个月(1-3月份)累计进口136.5万吨,同比减少13%。
由上表中可见,2012年一季度我国进口棉花数量出现了大幅的下降趋势,1月份进口量刷新历史同期纪录是因为89.4万吨的关税内配额下发的原因,据统计1月份到港报关数据中,约50%的棉花以关税内配额报关,约40%棉花以全额关税方式报关。所以一月份的数据无法真实进行对比,但从一季度进口数量的减少也预示着纺企用棉比例的变化。
纺织企业原料消费结构
从棉纺用原料走势看,一季度国内棉价稳定,化纤价格先上涨,后回落,涤纶价格后期跌幅较大。整体上,一季度棉花和化纤价差较12月底收窄。截止3月22日,棉价与涤纶短纤价差在9000元左右,较12月底缩小了约900元/吨;棉粘价差在4980元左右,缩小了500元/吨左右。目前抛储持续,且价格较低,若化纤价格不稳,而棉价保持稳定,预计企业用棉量会增加。
另外,中国棉花协会对131家仓储会员单位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商品棉周转库存总量为28万吨(其中内地库27万吨、新疆库1万吨),环比增加1.5万吨,同比减少104.2万吨。商品棉周转库存仍以进口棉和新疆棉为主,其中新疆棉占37%,地产棉占6%,进口棉占57%。据此推算,全国商品棉周转库存总量约为34.8万吨,较上月增加1.9万吨。
可以看出,全国棉花周转库存在本月大幅缓解,而库存较往年处在低位,前期配额的继续发放导致目前纺织仍在消化进口棉库存。
近期进口棉与国内棉成本差价
日期 |
FC Index M(美分/磅) |
折滑准税 |
1%关税下折合 |
较上月涨跌(美分/磅) |
国内棉328指数 |
较上月涨跌 |
内外棉价格差 |
价格差(较昨天涨跌) |
2013-4 |
96.79 |
16112 |
15473 |
-3.91 |
19383 |
27.24 |
3271 |
47 |
2013-3 |
96.83 |
16131 |
15501 |
-8.35 |
19355 |
67.41 |
3224 |
-602 |
2013-2 |
91.25 |
15462 |
14607 |
-16.14 |
19288 |
27.13 |
3826 |
-377 |
2013-1 |
87.53 |
15058 |
14044 |
1.66 |
19261 |
192.89 |
4203 |
-203 |
由于ICE持续上涨,进口棉港口报价上调,达到90-105美分左右;而国内棉花价格保持稳定,内外棉价差明显缩小,贸易商的利润空间压缩,订货谨慎。ICE近期合约3月均价87.8美分/磅,环比上涨6.02美分/磅;Cotlook A指数月均价94.45美分/帮,环比上涨4.74美分/磅;中国进口棉价格指数FC Index M月均价96.83美分/磅,环比上涨5.56美分/磅。1%关税和滑准税下折人民币分别为15501元/吨和16131元/吨,分别低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855元和3225元,差价分别缩小825元和600元。目前多数棉花使用40%通关后价格已经高于国内地产棉价格,缺乏优势。中等级外棉折进口棉港口提货价较国内棉价(1%关税下)已从去年的近6000元/吨缩小至3000元/吨的关口;滑准税下的内外价差在至4000元/吨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进口棉和国内棉成本差价较前期拉大的趋势有所缓和,通过一系列图表表明我国棉花进口量和国内周转库存也较前期减少,笔者认为若后期进口棉与国内棉之间的差价趋向合理那么纺企对于国内棉的消费也将持续增加。而不仅仅只是用在交储上。综合看来,国内棉销路是否畅通还在于外棉价格以及下游需求的回暖,短期内,国内棉受益于进口棉的上涨将带来一部分的用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