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纺织业当前最大困难是棉花的政策与体制问题 期待改革收储政策
发布时间:2013-03-19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近年来,中国纺织业凭借“人口红利”从欧美等国家获得大量订单。但这两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式微,以及劳动力成本及人民币汇率上涨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制造产业在出口方面的成本优势正逐步消失。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在3月7日“中经两会之夜”活动中表示,目前中国纺织业并没有完全丧失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科技化带来的管理方式变革,都为我国纺织业带来利好。中国纺织业未来会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快创新步伐,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向上游的技术创新延伸升级。
人口红利应向人才红利转变
尽管当前很多的中国纺织企业搬到柬埔寨等越南国家,而且国内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很多人认为纺织行业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再了。但是,在杨敏德看来,虽然去年中国纺织行业的确是面临了各种压力,是很辛苦的一年,这其中有一些外界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譬如说棉价问题。但是行业内仍然存在着很多新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将科技型人才和劳动力成本相结合的优势。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很多外企在沿海地区建厂生根,就是因为有廉价的劳动力,当时的目标就是一心想发展经济好,大家富裕起来。杨敏德表示,现在劳动力价格涨了,一方面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功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投入了很多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投入,人才的投入等。
“怎么能够提高基层工人的生产能力,让他们也要富起来,这是纺织行业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在杨敏德看来,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在资源使用方面不是太理想,所以出现了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局面。这可以用更好的管理方式以及科技来解决。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有很多新的竞争优势,在杨敏德看来,企业领导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来做科研,然后将科技引进传统工业,用在工人身上,让工人的生产能力提高,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型人才和劳动密集人群。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有新的竞争优势,就不会搬到柬埔寨去,不选择最便宜的地方,而是要选有人才的地方。”杨敏德同时表示,未来企业的发展千万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有了优美的环境才能招纳更好的人才。
呼吁重视棉花差价问题
近几年,和纺织业密切相关的棉价一直是大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棉价的波动对行业、对消费的影响表现都越来越严重而且广泛,不仅是棉花种植、生产、利润,市场消费在棉价的作用力下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杨敏德表示,为了保障棉农利益,政府使用了一些“非常办法”,把棉价定了一个保护价,但是过了特殊时期,应该考虑帮助农民真实提升生活质量,且不一定要打扰现在要素的“市场化”局面。
“当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棉花的政策与体制问题,也就是国内外棉花差价问题。”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棉价从前年年底就开始往上涨,现在一吨有五六千块钱的差价,这么巨大的差价,对于棉纺行业来说是很难消化的。不光影响了棉纺,而且还连累了化纤,当然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出口棉质产品的竞争力问题。
在杨敏德、孙淮滨看来,只有提高棉花竞争力,才能有效的保障棉农利益。“由于棉花有差价,因此需要配额。”孙淮滨表示,国际棉花受配额的限制,用起来不是太方便,棉花短缺的时候,临时采取了收储政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棉花的竞争力,让棉农有稳定的利益所得。
杨敏德也表示,首先要保证棉花的质量,其次就是品牌,有了好的品牌,农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过去国家给予的补贴只是短期的,长期补贴是吃不消的,因此当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关注农民的利益,可以教他们管理、培训,这里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杨敏德说道。
另外,在使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问题上,孙淮滨认为,当前主要是双重管理,国内企业在用国际资源时不是很方便,而且有比较高的门槛和成本。
“既然纺织工业是市场化的,也希望原料、棉花也能够真正做到市场化,使得企业能够比较方便自由的配置到国际棉花资源,能够真正做到一体化”。孙淮滨表示希望改革能够更快地进入政府的视野,成为可操作、可执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希望早日解决棉花政策和体制问题,总体顶层设计也应该要抓紧。
全国政协委员张小济也表示,从纺织工业来谈棉花价格问题,当时担心市场波动,担心棉农的利益受损所以保留了棉花收储制度。那么当前这个制度是不是应该调整,还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他呼吁政府重新启动改革,尽快提到改革的日程上,而且不能拖,不能伤害棉农的利益,不能伤害制造业。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