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即日起我司将对轻纺原料网平台进行升级改版。自3月10日起,网站将取消会员注册功能,原注册会员的商铺、发布的产品也将于3月10日起失效,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或转移的,请于3月10日前完成迁徙,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轻纺原料网的关注。如果您有疑问或对本平台有建议或意见,欢迎拨打0575-85751718。

2006年运营至今

18278

分类导航
轻纺新闻

安徽省纺织业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发布时间:2013-03-16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一)SWOT理论基础
  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就是根据组织拥有的资源,分析组织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而选择适当的战略。S是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W是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T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WOT分析的主旨在于给出一个有关组织内外部环境、问题的集中画图,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利用机会、规避风险。组织的优势、劣势分析也叫做内部环境分析,是指组织内部状况。进行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明细组织的核心能力,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资源(投入)、现行战略(过程)、绩效(产出)。组织的机会和威胁分析也称为外部环境分析,它是指组织外部条件及未来取向。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是为了识别组织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关键资源控制者、强制力和未来趋势、实际的或潜在的竞争者和合作者、影响竞争和合作的重要因素、组织现有的竞争和合作优势。
  具体而言,当处于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的情形下采取SO战略,当处于内部劣势和外部机会的情形下采取WO战略,当处于内部优势和外部威胁的情形下采取ST战略,当处于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情形下采取WT战略。
  (二)安徽省纺织业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
  目前,安徽纺织业已形成了以棉纺织为主题,丝绸、化纤、麻纺为特色,服装、印染、毛纺、家纺、针织和纺机等行业全面发展的行业体系。2011年,安徽纺织行业总量历史性的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8.80亿元,安徽发展纺织业的优势日益凸现:
  (1)区位优势。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曾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纺织业形势严峻。“十二五”时期是纺织行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应抓住机遇引导纺织行业有序转移,形成东中西部纺织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安徽区位经济优势越来越突出。她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并靠近珠三角,处于双向承接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优势地位,随着纺织业的稳步快速发展,相邻的发达地区的一些纺织企业已经在安徽东南地区投资办厂或整体搬迁转移,并正在向安徽中部和北部扩展,目前还出现了加速转移的趋势。从转移的条件看,安徽是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也是最有前景的地方。
  (2)劳动力优势。目前我国纺织工业8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东部地区,但都面临着用工成本上升及需求萎缩的难题。近两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涨,困扰了企业的发展。与其相比,安徽劳动力人才的综合优势更明显。安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浙一带,从事纺织服装生产、贸易的安徽人大约有50万。虽然平均工资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但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由此构成了安徽纺织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3)产业基础。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前期项目储备比较充分,主导产业基础基本形成。近年来安徽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预计总投入超过万亿,仅国家支持的皖北地区“煤、电、盐、化一体化工程”,投资规模就超千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主导产业发展得以增资扩容,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不断拓展。未来10年,铁道部将与安徽共同投资1000亿元,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这些都必将拉动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安徽吸收长三角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和产业。
  (4)资源优势。我省作为传统纺织服装大省,是全国棉、麻、茧丝的主产省之一,有较多的纺织厂、缫丝厂、服装加工厂和其他纺织加工企业。安徽省全年棉花产量平均38万吨左右,位于全国第5~6位,纱线产量位于全国第十位左右,有众多棉纺织企业。其中,安徽华茂集团连续7年跻身全国棉纺织业前10家,产值30亿元,是中国纺织工业“排头兵企业”和“中国棉纺织精品生产基地”,最近又摘得“中国纺织行业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的桂冠。安徽省是全国蚕桑主产区之一,蚕茧产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桑园面积4.6万公顷,蚕茧产值7亿元,现有缫丝加工企业38家,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企业58家。其中,安徽源牌集团近年发展较快,其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安徽省还是全国羽绒主产区,据统计,安徽的羽绒产量占据了全国约七成的份额。
  进入二十一世纪,安徽家纺产品生产企业异军突起,涌现出众多家纺产品生产企业,其中具有代表性是安徽鸿润集团和安徽天鹅纺织集团。安徽鸿润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主导产品羽绒被的生产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24%,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岳西的安徽天鹅纺织集团主导产品是以全棉布或棉麻布为原料,采用机拼、手缝、机帖、手帖、绣花等各种工艺手法,精制而成的绗缝工艺系列制品,年生产能力一百二十万条,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工艺绗缝被生产、出口基地,岳西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手工家纺城”。
  合肥,安徽省省会,中部地区特大型城市之一,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综合性名牌大学。
  (5)交通优势。安徽合肥拥有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正在建设京福高铁合肥至蚌埠段,合肥铁路南环线及合肥高铁南站。拥有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另外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于2012年正式建成。400里长江,建有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贵池五个大型港口,一般港口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尤其是芜湖港可停靠万吨级货轮。芜湖、铜陵、安庆、马鞍山四市均建有国家一类口岸,进出口货物可在这些港口直接报关装卸。芜湖依托长江。沿江、京沪、宣杭等多条铁路,蚌宁、沪蓉、沿江、芜宣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与长三角实现了无缝对接。优越的交通优势,有利于皖江城市带纺织业加大与长三角的经济来往,促进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和升级。
  2、内部劣势。
  (1)安徽纺织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矛盾突出。传统的安徽纺织业一向以棉纺织为主体,以丝绸、化纤、麻纺为特色,安徽棉纺织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占全部纺织的近一半,远远超过服装产值及其他占总产值得比重。安徽省纺织行业分布的显著特征是“大棉纺”,其他行业相对滞后,而且尚未形成高附加值的棉纺织产业链。外来加工占安徽纺织服装产业的90%,都是以贴牌加工为主,本土品牌占的市场份额不超过3%,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2)安徽纺织企业技术能力不足,品牌自创意识薄弱。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纺织工业备受冲击。从全国来看,近1/3的纺织企业销售收入有所增长,而2/3的企业处境艰难。安徽纺织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研发能力欠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服装企业主要以贴牌为主,产品创新能力差、缺少自主品牌、品牌附加值较低、品牌自创意识薄弱。
  (3)安徽纺织企业装备水平落后,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装备水平偏低导致了生产成本高,制约了行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生产的产品不能完全适应高端市场的需求,与国际先进装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安徽纺织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设计开发队伍不足、创新能力弱、发展缺乏后劲。
  (4)安徽纺织产业技术层次不高,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安徽纺织产品结构中,初加工、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加工企业“小、散、低”的生产方比较普遍,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缺乏特色产品的产业集群。
  3、外部机会
  (1)中央地方的政策支持。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存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该规划将轻纺产业纳入六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并对纺织服装产业明确提出:鼓励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示范区转移,打造皖江纺织产业基地。承接发展高档精梳纱线、丝光纱线、色纺纱线,多功能、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和天然环保纤维,交织织物、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制造等产业,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提升印染及后整理能力。加快承接发展服装、鞋帽、箱包制造等产业,提高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引进面料、辅料、配件生产企业,建设专业交易市场。二是《安徽省纺织工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精细化”加快推动棉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重点行业发展策略,同时结合淘汰落实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华茂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榜样示范推进全行业的企业管理进步和创新,注重新品牌的培育、认证和整合,推进建设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以“配套化”大力支持家用纺织企业成长。突出应用配套,坚持走特色化、个性化的道路,坚持高质量、功能性、高科技、搞附加值、安全、环保的发展方向,通过招商引资、承接转移和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内外产品的互动和优势互补,满足急剧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促进我省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迈进。
  (2)日益加快的转移步伐。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本和消费市场相对饱和,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和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企业开始谋求在市场低谷时,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将生产基地或目标市场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4、外部威胁
  (1)无序而又激烈的竞争。当前,中西部各省市竞相承接产业转移,部分省份态势逼人,在环境、项目等方面竞争激烈,争相枪夺东部地区优势企业。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到5年,国内产业转移也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在中西部区域间争夺东部产业转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纵深发展,西部地区政府招商理念的更新,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在区位、成本和已有的优势产业方面也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如陕西省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雄厚的科研创新能力、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对安徽纺织产业承接转移都造成直接竞争。
  (2)区域间行政壁垒的限制。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是努力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并发展属地经济,从而忽视了区域间的合作与融合,形成了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双重壁垒。在东部发达地区,转出地政府为避免经济急剧下滑和产业空心化,往往通过土地、税收、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鼓励企业在地区内部进行转移。如近几年江苏积极推进“产业由南向北转移,财政由上向下转移,劳动力由北向南转移,科技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等四项转移措施和南北共建开发区政策。转入地障碍表现为: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缺陷,不少地方设立的园区远离城镇,企业落户后遇到很多问题;投资环境还有待改善,一些地区政府的工作效率低及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关于TBS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