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未来5年3成珠三角港企搬离
发布时间:2012-09-07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去年11月,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珠三角工业协会主席刘展灏曾表示,由于出口受阻、内地面临土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在内地设厂的港企面临困境。
时隔近一年,刘展灏再度给出反馈,由于政府汲取业界意见,适时调整政策,目前港商面临的成本、资金压力有所缓解。但外围市场环境恶化造成订单缺乏仍是企业心头大患。综合多种因素,其判断,港商倒闭和搬离的趋势未变,预计未来五年,仅有七成港商工厂存留珠三角。
但刘展灏同时留意到,对于部分行业来说,珠三角的产业链优势令其他地区难以替代。危机过后,厂商的产品结构将向中高端转移。
成本压力好转,订单依旧成问题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您上年曾谈到港商因为成本、出口压力,设在珠三角的部分工厂面临倒闭困境,目前状况如何?
刘展灏:成本方面,广东省相继有措施出台。2011年广东最低工资上涨20%左右,今年到9月都没加,估计暂不会再增加,这可以舒缓港商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同时省、市政府针对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都有鼓励措施出台。比如东莞“1+10”政策企业国内注册商标资助,由全额资助改为每个商标资助2000元,每家企业最高5万元;企业境外收购品牌,由每个收购项目最高资助20万元改为每个企业每年最高资助100万元等。相信政府还会有新措施帮助企业面对困境。
但企业眼下最缺的是订单。外围市场萎缩,珠三角所受影响非常大。以服装出口为例,没订单的话,再提高退税也没有用。年初到现在,港商接到的订单比正常水平减少5%到30%,欧洲客户为主及生产电子、玩具等行业的港商受影响最大。东莞一直都是广东省港商集中生产的地方,现在却是整个广东省出口增幅最低的地方。
生产低端产品企业一定会搬离
南都:您预计未来将有多少港商工厂迁出珠三角?面对困境,企业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
刘展灏:根据我们3年前的报告,当时珠三角有五六万间港商工厂,聘用人数超过1100万。现在工厂大概减少了10%至15%。如果实地去东莞,会看到目前空置厂房多了许多,情况令人担忧。2011年初时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样严峻,如果外围经济持续不会好转,企业估计挨得了2年,挨不到第3年。而活下来的部分规模也会收缩。未来五年由于种种问题,珠三角地区,大概30%有可能倒闭和搬离。
今年有企业将部分搬到东南亚、孟加拉、越南这些地方。那里的生产成本是中国的一半左右。作为商会,我们当然希望会员不要轻易转移生产基地,可以按照国家提供的机会,做高档产品或自己品牌,开拓内需市场。但如果企业自己没品牌或只是生产比较低档的产品,一定会搬离。
南都:《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即将推出,目标是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现有规模增长约80%,另外广东即将启动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些政策将对港商带来怎样影响?
刘展灏:内贸政策对港商出口转内销有辅助作用,但对大部分做O EM的厂商,完全转内销有困难。不同于欧美市场。做出口的厂开拓内销市场,成功者少。因为港商第一没有品牌很难做,第二没有网络去卖。做奢侈品要和公司合作,取得最好的柜位。但现在大城市百货公司和商场的好位置都给了国际品牌。香港品牌只被摆在三四楼的其他柜位。要打响品牌不容易,不过仍要做,如果不做,便是零机会。
营业税改增值税就表面上看,对做内销一定有帮助。
珠三角产业链优势难替代
南都:逆市当中,是否有例外?经过这场危机,未来的港商的产品结构是否会出现变化?
刘展灏:现在经济状况之下,产品没有不受影响的。电子、成衣、家电等,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上半年钟表有13%的增长,是近年来最低增长,但同其他行业相比,市场稳定。
由于各个行业情况不同,不是每家工厂都可以随便迁走。比如纺织行业,离开珠三角搬到东南亚、孟加拉、印尼、印度,在当地很容易找到需要的人才。其他行业,比如钟表业,搬到印尼生产就不容易。钟表生产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和表带、玻璃等生产商的配合。不可能装两个螺丝,还要去搭飞机买。现在在珠三角,需要一个零件可以在2个小时拿到。这些行业搬到其他地方,除非有配套工厂,否则很难生存。
过去大家以生产销售“平价”商品为主,经过这场危机,未来将会转向生产中高档产品。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