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即日起我司将对轻纺原料网平台进行升级改版。自3月10日起,网站将取消会员注册功能,原注册会员的商铺、发布的产品也将于3月10日起失效,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或转移的,请于3月10日前完成迁徙,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轻纺原料网的关注。如果您有疑问或对本平台有建议或意见,欢迎拨打0575-85751718。

2006年运营至今

18278

分类导航
轻纺新闻

昂贵的代价--珠三角企业生存调查:人力成本吞噬企业利润

 发布时间:2012-08-07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阿迪达斯选择关闭其在华唯一工厂之前,另一行业巨头耐克就已经关闭中国生产线。
  时间再往前追溯,在阿迪达斯和耐克撤离之前,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分析人士指出,耐克、阿迪达斯等外资服装巨头纷纷关闭在华工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近年不断上升。
  人力成本吞噬企业利润
  在东莞长安振安工业园看到,华南电子厂打出“月综合收入3000元”的广告,不远处的思拓厂的广告是“诚聘男女普工,月综合工资2100—3200元”。
  人力成本上升让企业主们头疼不已。
  东莞洪宇鞋业公司的严老板告诉记者,现在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如果员工工资涨得过快,将使企业面临无钱可赚的风险。
  此次在东莞的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族企业经营一间机械加工厂十多年,四五年前人工成本开始上涨。为了留住工人,工厂给工人每年平均加10%工资,还提供四人宿舍与一天三餐的待遇。到了2010年,用工成本“疯涨”。普通一线工人2000元都留不住,一线工人几个核心岗位工资更是超过5000元。最后,高昂的成本让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不得不推掉部分订单,辞退部分工人。
  商务部研究员金柏松调查发现,东莞的纯代工制鞋企业,人工成本占80%左右,高端制鞋企业的人工成本占18%。
  记者了解到,不断上涨的物价和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工人们对工资标准有更高的要求。此外,常年持续的“用工荒”也促使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成本压力大增。
  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也正在逐步减弱。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是东南亚的两倍。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与中国相比,同样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至30%;相对于我国内地,去年越南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136美元,印度尼西亚约为129美元,而中国工人已经达到413美元,是越南和印尼的二倍以上,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的确很敏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已经开始超越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利润较低、相对简单的产业,比如服装业,很多跨国企业将生产工厂向东南亚、南亚国家转移。
  易定红分析,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除了物价上涨等因素外,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副所长杨黎明表示,虽然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但经济增速放缓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支付能力,过快的工资增长会增加企业成本,甚至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主亲自替补工人不足
  “看看能撑到什么时候吧,如果大环境继续这样恶劣的话可能就要把厂子给关了。”说起自己工厂的近况时,广东中山的私营企业主陈先生对记者坦言。陈先生的厂子是做五金机械的,今年因为订单不足,留不住工人,本来二十几人的机械厂现在只剩下四个工人在职,十分艰难地维持着。
  林少文是广东豪达工业模架有限公司的总负责人,他的公司经营模胚、模架、模具及相关配件已有20多个年头了。尽管从去年7月开始,许多企业都亏本、停业、倒闭,但豪达工业模架有限公司却在低迷中艰难地维持运营。“今年倒闭的企业多数是员工数量在一两百到五六百之间的企业,这一类企业人多开销大,一没有订单就面临停业危机,不像那些几十人的小公司,靠少量的订单也能勉强维持。”林少文说,“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人手,以前中国的人力成本低,可以保持产品低价优势,如今人工普遍上涨,因此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难以为继。”
  陈先生认为,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技术含量还存在产品单一、依附性强的弊病,这点在机械制造业、玩具业、服装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目前这些行业还是劳动力主导而非技术主导,整体的产业结构效益低下,专业性不强,所以这些致命的自身缺陷让它们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袭来时一蹶不振。
  陈先生告诉记者,公司给工人的基本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但仍招不到足够的人手。他说,公司以前有十几名工人,但从2008年开始逐渐有人离职,离职的主要是嫌工厂环境恶劣的年轻工人。“现在只剩下4个人了,我必须亲自动手才勉强维持工厂正常运作。”据陈先生介绍,目前招工很困难,工人自身素质不够却要价高。但公司如果再升工资,就要亏本经营了,实在升不起工资。
  后悔未用机器替代人工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微博)认为,中国必须谋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但“留给中国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然而,据记者了解,对众多中小制造企业而言,转型却面临现实难题。
  “生存的压力让我们中小企业感到必须转型,可是转型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怎么转?往哪里转?拿什么转?而且,转型还需要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支持。”在谈到目前热议的转型问题时,东莞万豪玩具厂的肖经理显得有些无奈。
  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向记者表达了顾虑,企业转型一是需要追加投资,二是未来不一定能够产生效益。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分析称,中小企业转型是痛苦的。“由于工资提高,劳动率并未增加,导致劳动成本提高,低成本优势减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处于世界两方面夹攻:一是东南亚的人力资源优势,二是高技术国家的技术优势。”
  陈乃醒建议,企业如果要转型,首先管理要转型,再也不能依靠过去粗放的管理。二是加大投入,对落后技术进行改造。“企业家要认清形势,淡定情绪,做最熟悉的事,注重专业,踏实苦干,坚定前行。”
  面对严峻的客观形势,提高管理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东莞洪宇鞋业公司的严老板介绍说,十年前,东莞普通制鞋工人工资每个月才五六百元,那时许多老板认为投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购买先进设备完全没有必要,低工资足够保障企业利润,正是这种思想让许多鞋厂仅仅满足于代工,且管理粗放,发展缓慢。面对工资成本上涨,再加上订单不足等因素,抗风险能力不高。
  “我有个同行朋友,几年前就意识到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因此在提高管理能力,向管理要效益的同时,还引进先进机器代替人工以提高效率。这几年,他们陆续花费数百万元购买了一些机器和数字化设备以代替人工。”严老板介绍说,“当时我们都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如果说机器替代人工可以提高两倍以上效率,数字化设备则可以提高五至十倍。”
  “比如花费五十万元购买一台数字化设备,一年就可以为企业节省六十万元以上的生产成本。”严老板羡慕地对记者说,“一来可以节省生产成本,二来可以减少‘用工荒’的难题,可谓一举两得,太值了。”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关于TBS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