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亚洲成衣代工业的衰退
发布时间:2012-05-15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2011年底,美国与欧盟进口成衣双双萎缩。产业专家表示,此一现象并非消费需求降低所致,而系导因于亚洲制造商哄抬价格。但许多制造商仍误以为除了欧洲或是北美以外,仍可能会获得一些重大的替代订单。
透过2012年第一季的表现,可以明了亚洲成衣制造商之间的两个基本信念,惟普遍认为此两个信念是完全错误的。更何况它们结合成一个管理不善的巧妙借口;并合理化的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税收补贴或监管豁免。
普遍的争论为:
中国大陆竞争力逐渐降低,如此一来,自家的纺织与成衣产业势必可享有短期的美好前景。
但是说来奇怪,成衣出口却是持平,其实是出口值(美元)持平。虽然不太想承认这点,但是一旦考虑到通膨,我们就会承认实际上出口的成衣比去年或前一年度来的少。
但这都是因为欧债危机的因素。欧洲经济瓦解,成衣销售佳绩已经消失,订单也随之不复存在。
这就是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提供社会福利及征收所得税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的政府也正打算起而效尤。
但有两件事是确定的:自家成衣制造商比中国大陆制造商更加有竞争力,西方成衣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已经崩溃。
现在从印度尼西亚到寮国到处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这是千真万确的。
2011年第一季,美国进口成衣(用布平方公尺数)较2010年第一季成长7.3%,第四季进口数却降低14%。在欧洲2011年第一季成衣进口亦较2010年第一季成长4.7%,而第四季与美国一样,降低14%。
2011年间,西方零售商与品牌商丧失从任何地区采购成衣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顾客丧失买衣服的兴趣。以欧洲成衣零售为例,考虑到每个国家的成衣通膨,2011年较2010年降低0.8%;而在美国以同样方式计算,则成长0.8%。
2011年的最后一季,在美国与欧洲的零售销售则较其他季节有相同的增幅成长。欧洲与美国的品牌商与连锁集团削减2011年年底的采购,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亚洲制造商都比前一年度调高15%至20%的售价,而西方消费者仅打算多付2%至3%来采购服装。
而且棉花价格在2011年末跌价,大多数聪明的买主认为亚洲的供货商在2012年某个时点上将会减价,以符合实际棉花成本。因此,自然而然买主决定等候后续发展。
几乎所有亚洲制造商在2011年底提高大约20%的售价,因为他们皆遭遇到或多或少的原物料、工资、利率与燃料的通货膨胀。有些制造商喜欢假装他们的银行调高了贷款利率,或他们的政府制定较邻近国家为高的最低工资调整。但真相是,2011年间亚洲成衣制造商须支付的原物料成本,几乎在各地都以相同的增幅成长。
以2011年12月份为例,欧洲从中国大陆进口的成衣平均单价较前一年度高出23.5%,但从印度进口则高出32%,从孟加拉国与柬埔寨进口也分别高出27%和24%。
同期美国进口成衣平均单价涨幅较为缓和(因为2011年年底,欧元兑美元贬值),从中国大陆进口的成衣平均单价涨幅8.2%,较孟加拉国或印度的涨幅23.6%及16.3%,低了许多。
西方市场需求停滞
事实上,欧洲和北美的成衣市场已发展成熟,在销售量上不可能会有显著增长。当市场景气好时,某些西方国家消费市场成衣销售量可成长2%~3%,当市场景气变差时,销售量则下滑几个百分点而已。
成衣销售量在本世纪最初十年迅速成长,因成衣生产迁移至亚洲,使得成衣价格下跌并导致销售量增加。如今生产线迁移至亚洲的情形已不复见,在未来几十年间,成衣价格大幅下跌刺激市场需求的可能性很小。
西方市场起伏将仅是随经济循环而变化,其通常意味着在短期的经济波动中,市场的情况在当年会有一段时间一直攀升,到次年攀升到一个顶点之后则开始缓缓下降。而在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打击下,此时希腊商品的零售额正严重下滑,并可预料未来德国、法国、英国和北欧的成衣销售表现将可能也仅平平而已。
零售商将可能面临挑战,但对于管理良好的成衣供货商而言,其订单出货量可获稳定保障。
亚洲成衣供货商的问题
然而,亚洲成衣供货商的问题是他们大多已发现业务的经营已几乎无法维持,原物料、能源与利息成本波动,是他们无法掌控的局面。
但在过去几年,工资一直是他们所无法控制的因素,几乎所有的成衣制造商认为,他们的政府在过去几个月为保护其国内产业,企图藉由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寮国最低工资以当地货币计算调增了80%),以平缓因工资问题所引发的街头暴力抗议事件。
当然,在过去一年左右,除新加坡以外的亚洲政府均已调涨或大幅调涨最低工资标准。(注:新加坡无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系由全国工资理事会提出建议,再由雇主及受雇员工依此谈判结果及市场行情而议定)
但目前几乎所有的亚洲成衣贸易团体多在抱怨政府不负责任的调涨最低工资,如同一年前在报怨缺工的困扰,或者与工资相关的抗议活动(例如在泰国和孟加拉国)导致生意中断。
2000年至2008年间因亚洲地区的生产订单川流不息使得多数亚洲成衣制造商业务兴隆,然而在过去几年亚洲制造商的竞争环境已发生变化。
亚洲成衣供货商在拥有低工资,西方国家进口关税普遍下降,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及主要货币兑欧元走贬趋势的有利经营环境下,市场生存法则并不是优胜劣败,而是任何人只要将工厂开设在能让买家方便接近的地点,就可以大赚其钱。
但保证长久成长的西方订单已经消失,而更糟的是:吸引西方买家将生产基地自低收入邻国转移至超低成本亚洲的情况似乎亦正在消失中。
因此,许多制造商认为会有一些实质替代欧洲和北美的订单来源,中国大陆和印度的国内市场成长速度已放缓。其他开发中国家市场(如巴西和土耳其)已纷纷筑起其对进口成衣的保护措施。
至于西方国家关税是否进一步的调降,则不冀望欧洲能与印度谈定自由贸易协议,或者由美国和数个亚洲国家咨商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美国民主党国会议员恐怕也不会予以批准。
西方贸易自由化是过去十年的大事件,许多西方政治家认为,自由贸易开放了西方市场,然而亦同时造成其国内的失业问题。
无立即的解套办法
当然对将来的荣景抱持过度乐观的大有人在,有些印度制造商就相信他们可以取得较便宜的乌兹别克棉花,(欧美大企业因童工问题已宣告禁用乌兹别克棉花,且他们也有办法追踪棉花来源);就在已经落脚在缅甸的南韩制造商威胁说“在缅甸生产成衣已无利可图将集体迁出”的几个月之后,泰国制造商却宣布,他们将把生产线移往缅甸。
缅甸除电力供应不可靠,运输基础设施不足且缅币被高估外,美国亦尚未对其解禁,另者以目前币值来换算,缅甸工资已经比柬埔寨要贵了,但一些所谓的专家顾问却罔顾事实宣称,缅甸是新的香格里拉,大力鼓吹前进缅甸。
许多孟加拉国及柬埔寨制造商都相信,日本人将生产线从中国大陆移出,将给亚洲其他国家(如孟加拉国及柬埔寨)带来迅速的成长;但三年过去了,日本国际纺织及成衣贸易处主管高木茂(Shigeru Takagi)曾经宣称,要将中国大陆占日本成衣进口的比重从占93%降到占50%的企图却没有实现,2011年中国大陆成衣在日本的进口占比仍高达87%。
目前许多亚洲成衣制造商都苦于无订单可接,且许多人都错误地将原因归诸于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西方消费者的需求减少。事实上,他们接不到订单是因为他们的价格上涨太快了,而对于这种情形疏于了解,正好印证他们向来鲜少与客户接触。
对许多亚洲制造商而言,西方的停滞性通膨(消费需求迟滞伴随成本上涨但消费价格停滞)可被解读成供货商的衰退膨胀(买主需求的实体崩跌伴随供货商无法转嫁的生产成本的上涨)。易言之,亚洲成衣制造商的问题不在欧洲政府订定高标最低工资,提供社会福利,开征所得税及因此而斲伤了消费市场,而是他们自己的政府完全如法泡制欧洲政府的作为,然绝大多数的业者却提不出任何的因应措施。
以事实验证缅甸
对身处缅甸热的我们,以下就用事实来检验:美国及欧盟对缅甸实施范围广泛的制裁,引用许多不同的法律来抵制缅甸。其中许多委实与我们的产业不相干,但有二项则兹事体大,一是美国对任何缅甸制品完全禁止输入美国,二是欧盟对缅甸产品的进口课征全额的关税而却对世界其他48个最贫穷的国家如柬埔寨及寮国等实施免关税进口。
许多制裁(如缅甸政治人物的旅行限制)只要简单的政府的一纸行政命令就可解除, 有些则几乎确定要看往后几年由欧盟及美国设法提供优惠措施来激励缅甸统治集团实施政治自由化而定。今年三月二十六日,欧巴马政府负责缅甸政策的国务院特使Derek Mitchell,列举缅甸必须符合美国政府提案同意缅甸产品进口的条件(进口解禁须由国会同意);诸如无条件释放所有政治犯,与少数民族团体保持和平关系及公平选举等。
迄目前为止,缅甸仅象征性的释放了一些政治犯,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团体的关系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三月三十日,反对党领袖翁山苏姬表示,缅甸政府在国会补选中干扰她的竞选活动的企图”远超过所能接受的程度”。此事值得一提,是因目前缅甸要符合美国政府当局为提案说服国会,撤销制裁所订的条件,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也显示在2015年缅甸实施普选前,美国总统要提议对缅甸撤销进口制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如此,也不看好美国国会会同意与缅甸,这个亚洲另一个低工资国家开放贸易--除非该国现行反贸易的心态能立即改变。另方面,如果翁山苏姬支持,则欧盟将缅甸列入免关税名单的可能性倒不必太悲观。此外,就算欧洲反缅甸活动分子承诺不对贩卖缅甸制成衣的店铺及品牌站桩监视(反缅甸活动分子只要缅甸成衣厂大幅提高工资就同意不发出抗议,惟此非泰国想外移缅甸的业者所希望发生的),相信任何负责任的买家也不会很快地就下单给缅甸的成衣厂。
到2015年时,既使一切进展顺利且缅甸也状况稳定,该国对外国主流成衣制造商来讲,就像今天在该国投资的南韩成衣厂一样,也不会觉得有多少吸引力。但对社会型企业家来讲,能够经营由翁山苏姬背书,有小型基金支持,具公平贸易认证且生产百分之百有机成衣产品的工厂,那缅甸会是个很优的投资所在。对欧洲的每个激进年轻人而言,缅甸非常有可能是一个购衣治装政治正确的成衣生产地,但若断定缅甸将取代柬埔寨或孟加拉国成为顶级店家或H&M的货源生产地,目前尚言之过早。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